本文主要以公主片为线索探讨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发展历程,以音乐来联系迪士尼动画的特征与内涵。
【弁言】
说到迪士尼动画,我们首先会想到它遍及世界各地的主题公园,然后?我们也许会想到它独具个人特色的公主系列(迪士尼的十四位公主,不用说了)和保护自然系列(诸如狮子王、森林之子等等);再仔细一想,迪士尼的动画大多以音乐电影为主,从原来的古典风,到现代风格,其中形式多样,音乐风格也非常多元。
在此,作为一个男生,本文有关公主电影的知识已经包括了本人的毕生所学,如果我的吐槽和评价中存在理解不够到位,或者略有讹舛,请务必不要太过在意。
首先交代本人当然不是为了写本文而看迪士尼;鉴于迪士尼动画工作室一直以来极高的审美品位和本人对于音乐剧的特殊喜爱,才造就了我写本文的闲情雅致。
在上一代人的记忆里(俗话说三岁隔一代,这里说“上一代”仿佛不太合理),《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故事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现在的我们大多不曾看过它们电影的原片,也一定对她们的故事了如指掌。
注:本文所有关于“迪士尼”的概念如果没有特殊指明,皆指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而非广义的迪士尼电影公司。
【一·Snow White】
白雪公主的故事最早见于《格林童话》(各位童话大佬的著作往往是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创意来源之地),1937年,作为迪士尼第一部经典动画长片问世。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告诉了我们不能和陌生人乱说话,更不能乱吃东西(误)。如果不小心吃了后妈喂的毒苹果,那只能坐等陌生男子来救你。
故事非常具有童话色彩,极具格林兄弟的风格。相信一见钟情,是早期公主片的一个显著特色(也是非常不合理的地方)。
最早时期的迪士尼配乐是古典风的。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美/国各方面发展的非常安心,古典式的美也日益进入到大众的心里。这里就简单的放几首歌,相关情节由于过于妇孺皆知,不作过多解释,欣赏即可。
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在美/国人民强烈的呼声下,联邦政府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正义的美国队长,汤姆和杰瑞也穿上了军装。迪士尼的公主自然暂时与我们告一段落。
【插叙·幻想曲】
华特·迪士尼有一个非常杰出的作品在1940年诞生,叫做《幻想曲》,它并不是歌舞片,也与本文“公主片”的主题毫不相关;但是它却是一部不折不扣货真价实的音乐电影。
《幻想曲》展现了迪士尼极高的审美,也是本人尤为喜欢的一部迪士尼动画作品。这也是为什么将其特殊地拉出来谈的原因:一举获得奥斯卡特别荣誉奖,足以体现它的伟大(这里提一句,在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上映后,华特·迪士尼因此片获得了奥斯卡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影片故事情节由音乐推动,通过一系列的动画来对古典音乐中的杰作来进行解释。全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故事音乐”、“无特定主题音乐”和“交响音乐”。其中只有第一段“魔法师的学徒”有剧情:按照百度百科的话来说,这部影片将声音和画面的配合推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二·Cinderella】
1950年,二战早已结束,迪士尼公主再次能够与我们相见。首先面世的是我们熟悉的灰姑娘(也是出自于《格林童话》),在战争期间电影市场逐渐萎缩的迪士尼公司,决定再次用人尽皆知的童话公主来挽回丢失的钞票。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放映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客观的是,《仙履奇缘》播出反响也还不错:插科打诨的老鼠,为原著增添了不少色彩(这分明就是会说话版的Tom And Jerry啊)。
“影片拍摄时是4:3的画面,这是现今天迪斯尼在大银幕上很少使用的画面格式,尽管如此,画面看起来却相当舒服,不得不佩服迪斯尼影片的经典和保值。经过修复后的画面看起来没有老电影的残破感觉,更没有一丁点躁点和杂讯,毕竟半个多世界过去了,看起来依然不错,但其色彩表现并不像后期的迪斯尼动画片那样靓丽,色彩的饱和度也并不高,看起来很有咖啡般香浓的回味感觉。”新浪网的评论非常的中肯。
《Cinderella》成功后,《爱丽丝梦游奇境》、《小飞侠》、《小姐与流浪汉》(自动采用和谐版翻译)等优秀影片肩摩毂击地产出,迪士尼进入了一个高产的阶段。
【三·Sleeping Beauty】
接下来就要谈谈迪士尼所有二位公主中我认为最好看的(捂脸)1959年《睡美人》。
(通过百度百科才发现,《睡美人》的人物原型竟然是奥黛丽·赫本的仪态画的,怪不得颜值更高)
和上面两位公主一样,都是出自《格林童话》,都是公主王子一吻定情的故事。不同的是,《睡美人》中王子的戏份大大增加,不再是以上两部电影中,只是作为公主“获得幸福”的陪衬物(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情节需要王子出现时公主就睡觉去了)。于是,故事就变成了一个王子通过努力拯救公主的故事。
吐槽一下大战那一段:三法师的组合,明明可以正面硬刚反派,却非要给战士打辅助;然而在三废物法师的衬托下,原来没有什么战斗力的王子却显得英勇起来;反派大恶龙明明可以团灭对面,非要打近战,结果还被反杀;三法师有大招可以远程使巨龙一击毙命,非要等到战士残血的时候用……废话不多说,这几首歌还是如雷贯耳的:
六年时间的高成本制作,却票房惨淡,甚至无法回本。《睡美人》的失败吓得迪士尼公司三十年没有再拍公主电影。
【第一阶段总结】
1960年前的三部公主片,气质非常古典,歌曲风格如出一辙;影片特点在上面我也总结过,《格林童话》式的一见钟情的浪漫。
不谈影片本身,初代三位公主的特点也极为一致,没有什么特征化:都是年轻美貌、会和动物说话、会唱歌,至于其他能力…除了坐等王子来救以外,好像没了。
公主们如出一辙,没有什么特色,是她们渐渐沉寂的原因之一;加上1966年华特·迪士尼逝世,也给迪士尼的电影产业带来了一定的打击。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睡美人》重映,出乎意料地好评如潮(原因之一是更高级别的设备修复,但它也不可能成为主导因素;具体什么原因我也不知道)。于是时隔三十年,迪士尼公主宇宙又迎来了一位新成员。
【四·The Little Maid】
《小美人鱼》改编自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在谈到悲剧时,我们往往能想到这个故事。然而安徒生式的“人生悲惨”并没有在1989年的迪士尼作品中被体现;事实上,虽然迪士尼动画工作室延续了其“大团圆结局”,却改变了一直以往的公主风格。
小美人鱼Ariel赋予了现代的个性,迪士尼算是作出了很大的改变。谁知道,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竟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小美人鱼》是迪士尼自幻想曲以来最大手笔的一部动画片。在这之前百老汇式的歌舞片随着电影市场主流已经褪色。尽管如此,由于一丝不苟的精良的制作,该片上映后还是获得了强烈的反响——甚至夺得了当年奥斯卡奖的三座小金人。
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悬崖勒马,终于再次凭借公主片走回正轨,从《小美人鱼》开始,迪士尼接连不断地产出了更多公主电影。
【五·Beauty And Beast】
贝儿是迪士尼公主电影中第一个出身并不高贵的“村姑”。(据本人不完全考证,灵感来源应该是法国博蒙夫人创作的童话)但是,她也是迪士尼第一位爱学习的知识型女主,而不再是只会唱歌、只有美貌等人来救的花瓶。
《美女与野兽》也打破了以往迪士尼的惯例:反派男长相丑恶、而王子英俊潇洒。与这样的潜规则背道而驰(明明是完全反了过来),也给当时的观众看到了迪士尼另一种维度的浪漫。
在第二阶段各路大神身怀绝技的背景里,Belle也因她博览群书以及强大的驯兽能力(误)深得我们喜爱。男女主角的爱情也代入了现代的平等意味(分明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体现),这一点也在第二阶段贯穿始终。
另外,片中对于莎士比亚的致敬值得我们注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甚至在暗示着迪士尼正在筹备的另一部公主电影:《风中奇缘》。
整体来说,《美女与野兽》的新意对迪士尼电影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路线;但到此为止,迪士尼还是没有突破“王子和公主”这样浪漫故事的圈套和界限。
【六·Aladdin】
《美女与野兽》上映的后一年,(也就是1992年)《阿拉丁》的故事在影院与我们见面。虽然改编自童话故事《天方夜谭》,但其新的人物和设定,也使故事有意思了很多。
还是与小美人鱼差不多的情节,被束缚的公主逃出皇宫进入另一个世界。不一样的是,一个是遇到了英俊的人类王子,一个却是遇到了市井上的小混混(至于这位小混混为什么能成为进入洞穴取出神灯的人选,我也不知道);向往自由的主题,分析来看,应该非常受当时的群众的欢迎罢。
茉莉公主的人设也很特别,不愿意嫁给前来求婚的王子,也对现代的爱情观作出了诠释:从《美女与野兽》到《阿拉丁》,迪士尼公主已经不再是像初代那样掉进一见钟情的沉痼。所有人物的形象的非常饱满,《阿拉丁》的出色甚至是出乎我意料的。
当然,茉莉公主能使出美人计的智谋,证明其智商也不低;算是对去年Belle形象的一个延续。看来高智商的女性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还真是受人欢迎。
《阿拉丁》的效果也非常震撼,从向来追求完美的迪士尼工作室的角度来说这并不足为奇。但在这个方面,我们也能侧面看出迪士尼的发展紧跟时代的脚步。
【七·Pocahontas】
有了非洲的风情,怎能不看看美洲印第安土著的浪漫(迪士尼简直将政治正确做到了极致):1995年,迪士尼就放出了《风中奇缘》,让我们暂时忘掉了印第安原住民的苦难。
衔接《狮子王》和《丛林之子》,这部片好像是迪士尼“保护自然系列”和“公主系列”的结合。它看起来一点也不像迪士尼公主片一贯的风范:公主和爱人最后没有终成眷属(但也是我们能看到的最好结局,迪士尼就这副德行)。
这部电影是对殖民主义、也就是原始资本主义的严厉批判;它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也是尤其原因的:它的灵感来源并不是以上那些“骗小孩”的童话,而是宝嘉康蒂的真实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中,正是这位伟大的“公主”,给波瓦坦人和英国人之间的斗争带来了一段短暂的和平(和平终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宝嘉康蒂身患肺炎英年早逝)。
无论如何,它依然延续了第二阶段显著的抗婚情节,从《阿拉丁》式跨越阶层的恋爱自由提升到了跨越种族的恋爱自由;同时,它也算是迪士尼众多公主片中立意最好、最全方面的一部了——只是令人奇怪的是,为什么“未开化的”印第安人都会用英语和侵略者自如的交流恋爱(黑人问号脸),极具印第安风格的影片,所用的配乐却全是百老汇风格(然而这并不影响它例行每年为迪士尼拿回两座奥斯卡小金人的职责):
说完了非洲公主和印第安公主,东方铿锵玫瑰花木兰怎能不一展鸿图?
【八·Mulan】
从一首《木兰辞》开始,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深入人心;1988年,迪士尼将这个故事展现给了全世界(还给木兰莫名其妙找了个男朋友,不愧是迪士尼的作风),使其成为了迪士尼所有“公主”(甚至是所有女性角色)中最为彪悍的一员。
(可能是西方人对于古代中国的误解?)陪伴木兰的,不再是什么小鸟、猴子,而是一只可爱的小龙(中国没有到处飞的龙啊喂);当然,这也是一直以来迪士尼一贯的风格:正经角色周围一定有可爱而搞笑的动物做伴,这里不作深入分析。
采取木兰从军的故事,作为公主电影新的主题,从迪士尼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是非常明智的一个决定;首先政治正确继续延续,迪士尼迎来了第二位黄种女主(实际上根据科学考证,印第安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种人,其实属于黄种人的一个分支)。视野也聚焦到了古老的亚洲,其多元文化迎合当时乃至现在大众的口味;另一方面,“替父从军”的主题又对之前迪士尼一再强调的女性独立再次升华,也是迎合当时潮流发展的。
果不其然,《花木兰》横空出世,全世界反响巨大。木兰是唯一一位既没有皇族血统,又没有嫁给皇亲国戚的“公主”,她的成功迪士尼在“偏离公主主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另外,为什么南北朝的木兰唱歌都是现代风格的英文歌?
【第二阶段总结】
在迪士尼动画第二阶段,动画的绘画风格与第一阶段完全一致,但是音乐风格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从古典风格转变到了现代的画风,迪士尼的这种改变,其实也是百老汇风格转变的一种写照——当音乐电影、音乐剧融入现代音乐,它们才能更好地被群众接受。
第二阶段的公主们已经不再像第一阶段三巨头一样羸弱不堪(只会和动物讲话)。《格林童话》式一吻定情的公主再也不见,替代她们的是独立、自主女性,有的叛逆地离家出走、有些渴取知识(甚至替父从军)。古语云“女子无才便是德”,若是华特·迪士尼先生在天之灵看到此事,肯定气得不轻。
不光是现代的自由先锋意识,还有反种族主义的政治正确,也是第二阶段各位公主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纵观这几位,有非洲的黑公主、也有拉丁美洲部落的印第安“公主”——当然其中战斗力最强的汉族花木兰更不得不提:突破了肤色的界限,迪士尼自然更能被世界所接受。
另外,这段时期甚至可以看作是迪士尼动画工作室的黄金时期,从《小美人鱼》开始,《美女与野兽》、《阿拉丁》、《狮子王》、《风中奇缘》、《钟楼怪人》、《大力士》、《花木兰》、《泰山》;个个新角色都成了大IP,风靡全球,脍炙人口。在这几年,迪士尼动画一出,奥斯卡中必有它们的身影:最佳配乐、原创歌曲、最佳动画长片。
在这样的黄金时期,新世纪到来之际,《2000幻想曲》的推出也是对当年华特·迪士尼先生欣赏力和想象力的延续;这也是对华特·迪士尼先生的致敬罢。
如果说是因为政治正确将迪士尼推向了成功,那么第三阶段则是对第二阶段“走政治正确路线”的进一步诠释和提升。
【九·The Princess And The Frog】
三维动画技术的出现,使得迪士尼的黄金时期最终告一段落。迪士尼也将其工作重心放在了三维动画的制作,让风靡许久的公主系列渐渐被人淡忘。然而,2009年《公主与青蛙》唤醒了大众对公主的回忆。
然而,《公主与青蛙》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青蛙王子”桥段的改编,告诉我们如果乱亲被诅咒的青蛙,不仅不一定能够让它变成王子,还有很大几率会使自己成为一只青蛙——几乎全片我们都是在看两只青蛙谈恋爱。
人物的设置则更加过分,为了体现女性独立自主的大风向标,甚至设置了一个中二正牌公主来作为衬托。还有在战斗中阵亡的萤火虫兄弟,其悲剧的结局也十分不符合迪士尼向来大团圆的风格。所以对于迪士尼本身来说,非常“创新”。
还有画面,在三维动画盛行的时代,迪士尼仍然采用了二维动画的方式完成了这部电影,也算是出乎意料,更甚的还有配乐和原创歌曲,是迪士尼从来没有出现的现代爵士乐;也算是对现代多元文化的融合。
不管怎么创新,依然是女主角努力实现梦想自力更生,还是那个熟悉的主题。但很奇怪,《公主与青蛙》作为如此优秀的一部作品,竟然没有大热(至少在中国没有)。
终于,迪士尼痛改前非,出品了第一部三维、动画、歌舞、公主、音乐电影——《Tangled》。
【十·Tangled】
2010年,三维公主终于出现了。《魔发奇缘》中的长发妹,自出世以来,喜提迪士尼历史上眼睛最大公主称号(当然各位可能并没有注意到)。
依然延续了持续多年的“王子公主”的情节:书本合上,乐佩公主和尤金快乐的生活在了一起。同样,《魔发奇缘》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与《灰姑娘》的基础之上,沿袭了“坏后妈”的桥段,成功地完善了《格林童话》“后妈三部曲”。由此可见,除了技术上的创新,《魔发奇缘》实在没有什么其他创意——甚至回到了当初的“一吻定情时代”。
公主还是需要王子来救,恋爱自由的主题也随着第二阶段的结束而消逝。迪士尼的做法简直是建立在三维上的“故伎重施”:当然,投入了极大的资金和宣传,反响还不错——可能是勾引起了大众的回忆罢。
当然,《Tangled》的插曲也因此风靡一时。可惜迪士尼一出手就包揽奥斯卡小金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直到后来《冰雪奇缘》《Let It Go》才找回了一直以来的水准。
这段小时期是迪士尼在新技术下的一个迷茫时代,只能靠自己熟练的领域炒炒冷饭刷新热度。直到2013年,乐佩公主和尤金出席了一个积薪厝火的登基大典(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彩蛋):
【十一·Frozen】
2013年,迪士尼在三维动画电影的市场中大获成功(没错我说的就是《无敌破坏王》)之后,终于决定再在公主片上再次努力。
《冰雪奇缘》(国家电影局为迪士尼起名真是离不开“奇缘”)的灵感来源于安徒生童话《冰雪女王》,但还是作出了很大的改编(这主要得益于《Let It Go》,这个问题在后面还会讨论)。终于,高大帅气的王子成为了邪恶的一方,我们看到迪士尼终于走出了不变的沉痼,作出了感人的改编。
故事也再也不聚焦到“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甚至用一种自嘲的形式,将“一见钟情”的公主和王子一刀斩断,打入水下。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政治正确(没错又是这个词)的“Elsanna姐妹情”(至于为什么符合主流思想、政治正确,其中原因相信大家看得出来,这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其中的歌曲成为了爆款。在《安徒生童话》中被设定为主角的Anna公主,一首《Do You Wanna Build A Snowman》火了一时;女王的一首《Let It Go》也天南地北地火了六年。也正是这一首被传唱六年的Elsa翻身曲,影射了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一场精彩的翻身仗。
首先分析歌曲本身。《Let It Go》反映了Elsa从隐藏胆怯,不敢直面自己的能力和旁人的含沙射影,到勇敢认识自己的转变过程:人物的成长,皆浓缩到一首歌中。也许这就是它打动人心的关键要素,也正是这首Elsa的内心倾诉,改变了《Frozen》乃至于迪士尼的命运。
话还得从头说起。据考证,制片方在最初创作时,设定依然是那个“王子公主”的老旧故事。按照安徒生的原作,姐姐Elsa黑化成为了反派大BOSS,也就成了Anna公主和Hans王子结婚的最大阻碍(迪士尼仿佛回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不出任何意外”,我们看到的故事应该是这样子的:
Anna和正义英勇的Hans王子一见钟情,但是由于不信任和与姐姐的多年隔阂,种种原因导致了Elsa女王的极力反对,并在聚会上展现出其真正面目。她让阿伦戴尔覆盖大雪,肚子跑到山上泄愤。最后,在Anna的智谋以及Hans王子的英勇解救下,她们击败了邪恶的姐姐,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没错又是这个熟悉的套路)。
然而,在制作人拿到Let It Go的歌词和Demo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Elsa:一个勇敢克服内心恐惧,逐渐成长为勇于接受自己能力的Elsa。于是,原来的剧本被推翻,也就拥有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Hans黑化、双女主设置的“不一样的”安徒生《冰雪女王》。
显而易见,这无论是在人物塑造上,还是在主题上,都是原来剧本的一个升华。公主Anna不仅拯救了王国,更拯救了自己与姐姐之间难以修复的爱。
相关情节和分析不再赘述,回到迪士尼的发展历史:就这点“小意外”,让迪士尼开辟了全新大陆:他们终于认知到,原始的“公主王子模式”已经不是大众所喜爱的类型了;只有这样的创意才能跟随时代的步伐。
由此,迪士尼的风格焕然一新,他们终于走出原来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模式与痼弊,给我们呈现出了一部焕然一新的“公主片”——一个不需要王子的公主片。后来的《沉睡魔咒》选择重新推翻《睡美人》的剧本而取得的成功,更加坚定了迪士尼的意念。
另外,《Frozen》其它的音乐也非常优秀,它们不应该因为《Let It Go》的光芒而显得沉寂:
受到这个偶然大成功的启发,迪士尼又推出新作。走向了新世纪第三阶段真正不一样的“公主风”。
【十二·Moana】
第三阶段的公主不像第一、第二阶段,虽然是从“炒冷饭”转型为“新模式”,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同样的特点:具有非凡的能力。
因为懒得再作第三阶段的总结,这里就大致地归纳一下。初代三巨头只会和动物说话,温顺乖巧,是那个时代的女性典范;第二阶段公主们虽然没有什么特殊能力(就连“和动物说话这一项”都不具备),但她们独立自主,博览群书,足智多谋,也是近代世界眼中女性应该有的样子;到了第三阶段,公主们个个能力非凡,完全不需要依附于王子,依靠自己就能解决层层困难——这也是女权主义日益发展的结果——不管怎么说,不论是有意还是无心,迪士尼取得成功、或是大大失败的原因都在于“跟随时代潮流与否”。
《海洋奇缘》(由此也可以看出国家电影局对于“奇缘”一词的执著)中的Moana就是这样的形象的典型,在她身上,迪士尼甚至不追求公主应该有的美貌,而是现代推崇的带有一点泥泞、不化妆的健康阳光型:她不需要王子的拯救,还能顺带拯救一下世界。
【插叙·Ralph Breaks The Internet】
这是一部奇妙的电影,拥有一切版权的迪士尼无所畏惧,将各路热门IP齐聚一堂。十四为迪士尼公主也终于觌面交流,令人惊喜——当然,更加令人惊喜的是,云妮小公主也有了自己的个人歌曲,这部影片虽说一般,但在自嘲方面还是做到了迪士尼应该有的淋漓尽致状态。
当然,强大的迪士尼也有失手的时候:
【十三·Frozen II】
依然是那两个我们熟悉的现象级大IP,和那个无所事事的工具人(这部中它甚至连工具人的作用都没有起到:只是为了搞笑);由于剧情太烂,我不想在这部电影上多费口舌,仅欣赏音乐即可。
【插叙·真人版公主电影】
近几年来迪士尼又到了缺乏创新能力的瓶颈阶段(从Frozen II的表现来看确实如此),于是他们又拿出了他们的看家本领——炒冷饭,用我们熟悉的IP再次干着我们熟悉的事。
首先是《灰姑娘》,改编得体无完肤,破败不堪。过于弱化女仆时期的艰难,导致遇到仙女后一路开挂到最后。与动物说话的能力被完全弱化,还没有任何音乐剧——全片仅由凯特大魔王霸气的演技和气质支撑着,摇摇欲坠。
再次是《美女与野兽》。Emma Watson的表演被喷得不行,但事实上,个人认为本片应该是Emma小姐将角色演绎的最好(Belle完全符合她的气质!)的一部电影——哈利波特系列除外。另外,本片对各个细节的改编也不错,服化道更值得表彰。这里含着私心说一下,如果说(个人认为)睡美人和Anna公主分别是二维、三维动画公主的颜值担当,那么Emma Watson饰演的贝儿绝对是真人公主阵容中颜值最高的一位。(不接受任何反驳!)
另外,Celine Dion为新版《美女与野兽》献唱的主题曲也令人感动,值得拥有姓名:
还有《沉睡魔咒》,这算是真人反派系列中比较成功的系列了,尽管第二部口碑暴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睡美人的故事的想法值得赞叹。因为它不是音乐电影,在本文中就不加叙述,以免未来心血来潮想写时无话可说。
最后就是去年的《阿拉丁》,今年的《花木兰》;《小美人鱼》还没有上映的情况下,《阿拉丁》可以说在《灰姑娘》的对比下有着非常卓越显著的进步了。但是炒冷饭终究是炒冷饭,不被人待见也寻常。
【跋·对未来发展的构想】
迪士尼现在在非音乐电影动画中长风破浪,可以说做得非常的成功。《Frozen II》的跌倒,一定会让迪士尼重新审视公主片的走向。首先肯定是沿袭一贯的政治正确的传统,看下一部作品的表现,毕竟迪士尼公司在收购了这么多公司、资金完全不是问题的今天,高审美、大制作是绝对不会少的——就看能不能讲好一个故事了。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