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明亮的星》

电影《明亮的星》于2009年11月上映,是新西兰女导演简·皮坎恩的作品,由本·威士肖、艾比·考尼什主演的爱情片,该片以19世纪的英国为背景,讲述了天才诗人济慈和邻居芬妮·勃劳恩之间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同年,该片获得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看完这部影片,如同完成了一场诗歌旅行,或者说懂得了好的诗歌是这样诞生的:
*灿烂的星
济慈
灿烂的星!我祈求向你那样坚定―—
但我不愿意高悬夜空,独自
辉映,并且永恒地睁着眼睛。
象自然界耐心的,不眠的隐士,
不断望着海滔,那大地的神父
用圣水冲水人们所居的岸沿。
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象面幕
灿烂 ,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
呵,不,―—我只坚定不移地
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脯上,
永远感到它舒缓地降落、升起,
而醒来,心里充满甜蜜的激荡,
不断、不断听着她 细腻的呼吸,
就这样活着―—或
昏迷地死去。*
看着电影,简单的故事,唯美的画面,安静地叙述,可就突然间喜欢上这样美丽的诗句,这样的爱情故事其实很平淡,甚至也有违世俗的评审。但因爱而产生的欢愉和快乐却如此真实,好的诗是不讲究技艺的:“诗的技艺是残骸和虚伪,如果诗的产生不能像是树木长叶子一样自然,那就是一地枯叶。诗需要透过感觉来了解,潜入湖中的重点不是为了立刻游到岸边,而是在湖中的过程,尽情地享受水的感觉,不必对湖了如指掌。”诗歌来源于真实 生活在,诗歌的灵光闪现呢?诗人慈济是向往爱情的,然而更向往美丽的诗词。在酝酿产生时的感情迭变起伏:体验、感受、倾诉、表白、抒发、快乐。“忱在我美丽爱人的柔软的酥胸,永远感受那温柔的起伏,永远苏醒于甜蜜的不安,不断倾听她温柔的气息。如此或者,抑或在心醉中死去。”
爱情是美丽的,然而诗歌更美。美的什么样儿呢?“我在草坪上邂逅一位佳人,完美无瑕,宛如仙女,一头长发,步伐轻盈,眼眸间散发出灵性,我将她抱上我漫步的骏马上,整日眼中唯有她,她斜依着,吟唱仙女之歌。”

每个时代的爱情都有其爱情特征,诗人慈济的爱情故事,电影里英国人的业余时间是宫廷舞,咏诗会,服装设计师……简·皮坎恩有过《钢琴课》《淑女本色》等。简·皮坎恩说过:“我只是把芬妮守望济慈的爱情故事写成一首诗,朗诵给世界听“。济慈与芬妮同租住一栋房子,两个人在冬天认识,济慈的死党布朗与芬妮针锋相对,布朗警告济慈不要让女人的爱情损坏他写作的天份。初始,济慈也冷静地对待热衷于自制衣裳的时尚女孩,而芬妮的弟弟、妹妹念无人问津的滞销的济慈的诗集,只是喜欢诗的开头而已。随着芬妮持续的关注,看大量的书籍,缠着和济慈学诗,打开了济慈的诗人的敏感,脆弱的心扉,是芬妮的爱滋润了诗人济慈的诗歌养份。
济慈与芬妮。他们春天相恋,夏天热恋,秋天短暂分开又重聚,无奈于冬天别离,最终被肺结核永远带走了济慈。四季循环构成影片的叙事,画面纯净、唯美。济慈理智而脆弱,芬妮主动而开朗。她们的缘份表现在济慈住着的房间正好是芬妮以前住过的,后来毗邻而居,两人的卧室相隔一面薄薄的白色木板墙,这也正是他们爱情宿命而存在的寓意。
似乎是刚下过雨的清晨,济慈的棺木徐徐地沿着斜缓的台阶抬下,诗人寂寞地死去,留下芬妮独自地怀念。听他表白:”期翼你我化蝶,生命仅有三个夏日,有你相伴的三个夏日,也胜过50年的寂寥岁月“。

这部电影《明亮的星》采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描写自我内心的感受和理想,很少对现实进行刻板的描摹,感性大于理性,其表现形式是想像力丰富,采用神话、虚拟、夸张、比喻等手法,色彩瑰丽、境界奇幻。浪漫主义流派的产生,反映了18世纪人文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批判黑暗现实,崇尚个性自由,追求美好理想的价值观。芬妮慧眼识珠,无视世俗的门第,财产,地位等因素。
没有戏剧性冲突的情节,但故事一咏三叹,余韵环绕。电影艺术细节真实。表现手法有两种:一是夸张;二是细节逼真。无论是服装、角色的言谈举止,尽可能地体现真实的生活。在整体的故事情节上,形成了英国式的绅士文化氛围,没有市侩式的俗气。
以济慈的诗歌作为串联的台词,风格优美动人。这部电影通过朗诵济慈的情书和诗歌,与故事情节和英国如画的乡村风景相结合起来,与芬妮的表情结合起来,做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丝丝入扣,相得益彰,如诗如画。譬如诗人济慈:“我正惬意在临窗而坐,眺望远山如黛,碧海连天,晨光熹微,我之所以能调适心情,享受此间的生活,全因有你甜蜜的回忆相伴。”
济慈曾经把人生的最高境界当成关心人类的苦难,这 “明亮的星”象征关心人类苦难的圣贤。他说:“谁也夺取不了这座高峰,除了那些把世界当成苦难,而且日夜不安的人。”他对 人类和自然深切的关怀和深深的爱意。济慈是自卑胆怯的,他的墓志铭:“此处埋一人,名字水写成”,济慈没有如他所预料想地似流水一样流去,25周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历史的丰碑上,与雪莱、拜伦齐名,在英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