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更多文章请点击“白鹿洲”关注公众号
复学一个月,已发生多起学生跑步猝死事件,还有多起应力性骨折,该怎么防护?
1
4月14日,浙江省温州市某中学一名初三学生,体育课时晕倒在操场上,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4月24日,河南周口市某中学一名初三学生,体育课上戴口罩跑步时突然晕倒,送医后不治。
4月30日,湖南长沙某学校一名初三学生,在1000米测试时猝死。据称,当时该学生戴着N95口罩。
因为初三高三是最早复学的,而学校又是对防疫防控措施要求最严格的场所之一,一般学生在校除了吃饭时可以摘下外,其余时间需全程戴口罩,这几起事件中,发生意外的学生也都是在跑步时戴着口罩。
4月16日,浙江省率先发布公告取消体育中考测试。到目前为止,浙江省、上海市、吉林省、江苏苏州、广西南宁、湖南株洲市、辽宁大连市、福建福州等地已经取消体育中考。
在长沙市,也发生了多起初三学生应力性骨折事件,据了解,他们都是为了备考体育中考,加大了训练量后出现身体不适。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或积累性劳损。当肌肉过度使用疲劳后,不能及时吸收反复碰撞所产生的震动,将应力传导至骨骼,这样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引起特定部位小的骨裂或骨折。
2
猝死的原因很复杂,但这几个事件中诱发的因素有运动,那么不正确的运动方式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
疫情期间,外出时间大幅减少,孩子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肌肉与心肺功能下降。而如果刚一复课就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势必会加大心肺负担,容易引发问题。所以在初期,一定要循序渐进,科学计划训练,而不是一味求快。再者说,体育中考是手段不是目的,初衷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如果急功近利反而不美。
而学校做为人员密集的场所,急救设施(如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和掌握急救技能人员的严重缺乏也是很致命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港口客运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不但要有掌握专业技术的人员配备,还要对教职工、学生进行培训,一旦出事,哪怕不敢操作,也不至于慌作一团,而是积极行动,可以控制住场面,一边寻求校内急救,一边拨打120寻求更高程度的医学救助,把握住急救“黄金三分钟”。
3
在学校戴不戴口罩,什么时候戴什么时候不戴,一定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具体操作规程,而不能一刀切。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也需要适时调整。更不能因噎废食,取消体育课。可以在空旷的操场上做一些分散开的活动。
学生与家长,也需要做到:
1 吃好喝好。要吃多种类的食物,肉蛋奶鱼蔬菜水果合理搭配,少喝最好不喝碳酸饮料,正常喝水,喝正常的水,不用饮料代替水。喝太多碳酸饮料有很多危害,会腐蚀牙齿,会引起肥胖,会导致骨质疏松。
2 睡好休息好。虽然课业压力很重,但是也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能让大脑与身体放松与休息,睡眠期间身体会进行细胞更新、免疫修复、促进蛋白质合成、生长激素分泌等活动。而如果睡眠不足、睡眠紊乱,会让人感到身体疲倦、精神抑郁、易怒、学习与工作表现不佳,对提高学习成绩毫无益处。
3 适度运动,关爱心理健康。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尤其疫情期间,外出减少,娱乐减少,长期处于室内封闭的狭小环境本身就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据说中国每年因自杀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二十万。
4 定期体检,养成良好习惯。虽然说“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但是定期体检能借助仪器与医生专业的知识帮我们发现细微的疾病先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不会有大问题。预防是最好的治疗,养成良好的习惯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