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家有金娃迟开口,专家教你怎么做
课程来源:可可狮育儿学堂
授课时间:20180709
主讲老师:任芳
整理人:芳芳
校对人:白米
编辑人:毛豆妈妈
嘉宾介绍:任芳
上海新华医院发育行为儿保科主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研究生
擅长婴幼儿语言问题的评估和指导、营养与喂养、小儿生长发育、婴幼儿心理行为评估等
长期从事儿保门诊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课程内容:
一、 宝宝是如何学说话的?
大家请看上图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很多家长都会让宝宝看着自己的口型学说话,但是两岁以前的宝宝对口型是没有任何兴趣的,他有兴趣是他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人或对象,或者他自己发出声音能引起家长关注,那么他会觉得这个声音是非常有趣的,所以他感兴趣的并不是口型。这个阶段的宝宝所喜欢关注的东西,是诸如他想吃想玩,或者想让你做的事情,这时候宝宝才会想听你讲。
第二个场景,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看一些教育类的节目,现在iPad、手机很普遍,家长喜欢让孩子去看视频学知识,比如认图,学唱歌,念古诗,背三字经等等,但是看这些节目对两岁以前的孩子学说话并不是很有利,有研究证实18个月以前的宝宝,用这种方法反而他的词汇量会减少,而对于18到24个月的孩子用这种方法去学说话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第三个场景,妈妈在喂孩子吃饭,在这个场合里边让宝宝去学习说话。在喂饭的过程当中,妈妈会配合这个场合,说一些宝宝吃饭啊,宝宝拿着勺子吃饭,我们来吃面条、吃鸡蛋等等和场景有关的词句。这个时候,宝宝就会看到这个场景听到妈妈说的这个声音,然后对声音和场景类的动作起到一个关联的作用,他会把听到的声音和现在看到的东西对上号,听久了孩子就会把这些记忆的语言和动作引到大脑里,等到她的一个发音器官各种条件都具备了,他才能说得出来。
交流技能发展一个重要的环节。说的话要跟活动所对应,这样孩子就对这个声音象征着什么样的东西,什么样的活动产生概念,在大脑里就形成语言,然后能够说出表达性语言。语言是在等发音器官口腔运动能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之后才出现的。对孩子来说,语言产生的过程,首先经过眼睛、耳朵感受我们的语言,然后经过大脑的语言加工,最后通过发音器官(喉、鼻、声带、咽部)口腔舌、齿,唇运动,把语言表达出来。
二、孩子语言发育的基础,包括生理、认知、社会互动三个方面。
社会的互动,可以看右上图,妈妈在和孩子玩泡泡,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经常和孩子有互动和玩的过程,在玩的过程中,孩子是非常关注爸爸妈妈的行为的,会觉得跟爸爸妈妈这样互动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在这样一个玩的互动过程中会有很多语言配合,比如说吹泡泡的活动,妈妈会说:哦,泡泡飞呀,高呀,大呀,宝宝,好高兴呀。如果我们平时经常有这样类似的活动,这些泡泡在这个活动当中的语言,就会输到孩子大脑里,然后孩子就会形成一定的记忆,如果孩子现在不会讲泡泡这个词,但是经常在这些活动当中提到这个,就会形成宝宝将来说泡泡这个词的一个基础学习,学习是有一定过程的。
关于认知,孩子大脑聪明到一定程度,知道一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道物与物的关联就叫认知。在孩子要学会说妈妈之前,其实也需要经历过程。首先要对妈妈这个人产生概念,知道妈妈是个女的,说话好听,漂亮,很温柔,会做好吃的饭,会陪我玩,会讲故事给我听,所以,从孩子出生之后,经常有这样一个人为他做这些事情,他就会对妈妈形成一个概念。妈妈在日常照顾过程中,会不断地说:啊,妈妈来了,妈妈爱你,妈妈会讲故事给你听。慢慢的孩子会把妈妈这个人和他所听到的声音,形成概念,之后他就知道叫妈妈,把妈妈这个词给表达出来。所以日常认知在我们的语言发育基础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宝宝除了对日常生活的人和物品有概念之后,才可能知道谁跟我有什么关系?我可以让谁做什么?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派到什么用处,同时,宝宝的一些日常游戏活动,其实也是反映他一个认知的成熟程度。
三、游戏认知发展的四个过程
1.感官性游戏阶段 感官性游戏阶段,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些声光玩具,宝宝出生后,家长最喜欢买一些声光玩具,发声发光的,比如摇铃摇着会响的玩具。
2.功能性游戏 功能性游戏阶段,就是知道物品的基本功能派到什么用处?比如说用梳子给娃娃梳头,宝宝知道这个梳子是梳头用的,用杯子给娃娃喝水,知道这个杯子是喝水用的。
3.建构性游戏 玩搭积木,玩粘土,我们叫做建构性游戏。
4.想象性游戏 通常所说的过家家游戏,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玩具是给谁用的,会用勺子去喂饭,会做小医生的游戏,想象性游戏的能力具备,是我们学说话的一些基础 。
一般到功能性游戏能力出现,如有假扮性游戏能力的时候,才是学单词的时机,所以认知和语言是紧密相关的。生理也很关键,如果孩子耳朵听不见或者声带不好,那肯定也是讲不出话的。
四、语言发育进程
前四个月是一个无意识的交流阶段,4到9个月,就产生有意识的交流,16、17个月是孩子词汇的爆发期,也有后延的情况。
下面列举我们孩子最初表达的50个词:
人物:爸爸,妈妈,奶奶,爷爷,姐姐,宝宝,阿婆,弟弟,妹妹,哥哥,阿姨,叔叔,舅舅
物品:花,蛋,虾,球,饭,糖,鞋,袜,脚,嘴,手,鼻,头,车,耳朵,眼睛,电话,帽子,灯,菜,肉,饼
动物:狗,鸡,猫,鸭,鸟,马
动词:吃,拿,不要,谢谢,要
象声词:呜呜,汪汪,咦
这50个词里面有人物,物品,动物,有动词和象声词。但是,孩子最先表达的50个字里边不会有数字、颜色。很多家长都会先教孩子学颜色学数字,但这些词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最常用的词,孩子最先说的这50个词肯定是他最常用的词。而孩子要会说词之前,单词量一定要能达到50个,才能把词组给说出来。
五、教孩子说话的时候常出现的误区:
误区1: 金口难开、贵人语迟
有人认为开口晚的孩子,脑子肯定很聪明。很多家长都会觉得男孩说话就是晚。是不是真的是这样?说话晚的孩子真的很聪明?语言发育迟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真的是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语言发育迟缓,是孩子2岁时最常见的一个发育性问题,发生率为15%到20%。2岁时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到3、4岁时约有50%语言发育达正常范畴,而另外有50%的孩子发育仍然是落后,可能会有一些病理性的问题。相当比例的儿童,尤其是感受性语言损害的儿童,难以摆脱语言的困扰,导致认知,读写能力,行为和精神问题的危险性更大。
有研究显示,在孩子两岁的时候,把语言发育落后的一些孩子分成一个干预组和一个等待组。干预组,就是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在家里增加亲子的互动,并不送到训练机构。而等待组,不做任何干预,等待孩子自己开口。半年之后发现差异是很大的。在干预组,大概有70%的孩子语言发展水平达到了正常的范围,而等待组里只有40%的孩子达到正常的范围。所以在孩子两岁时,与其等待孩子将来自己变好,不如积极的采取行动,这个行动不一定要去早教机构,在家庭中增加一些亲子互动,就能获得一些很明显的效果。
误区2: 逼孩子说,不说不给
有人喜欢逼孩子说话,你不说我就不给你等等。我们可以把宝宝在一个场景当中所能说的话,相应的说上去,要说得简单,说词,而不是跟他说很复杂的句子,虽然宝宝可能没有马上模仿,但不代表没有学进去,他听到了这些简单的字词可以记在心里,将来就可以在这样一个场景中用到,宝宝说话的时候,常常是我们家长说的太多,家长不停的跟宝宝说,没有给宝宝回应的一个机会,跟宝宝说话时,我们要像打乒乓球,一来一回,给孩子3到5秒钟等待的时间,等待他说话,而不是像射箭,只有射出没有回应。其次,在孩子说话的时候,他可能用一些手势,一些简单的语言或者动作,这时,家长可以翻译孩子的声音,翻译孩子的动作和手势。千万不要逼,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这样做也没有把孩子在这个场景应学到的词说给他听,等于说了一串废话。
误区3:看视频早教节目学说话
这种现象较常见,家长会觉得在早教节目里可以学到更多比如唐诗,儿歌等知识,其实对于18个月以下的孩子,看视频早教节目学说话,词汇量会发展的更慢更少,对18到24个月的孩子的词汇发展也是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虽然也没有不利的作用。
下面两张图是什么意思?
电视机开着的时候,无论这个孩子是看还是不看,孩子说话的量就会减少,我们成人的说话量也会减少。所以,说活量的减少,代表宝宝所听进去的生活中的语言减少了,对于一岁之前的孩子,虽然不会说,但6到12个月时语言的理解,大脑中枢是发展最快的,这个时候,只要听够了才会有一些词汇量的发展。但这不是要家长凭空乱说,想到什么说什么,一定要对应日常活动,如果我们说的是宝宝没有看到的,宝宝是不容易有印象的。所以家长说的话一定要对应日常的活动。除了看视频早教节目,有家长会买卡片,让孩子听儿歌或者是讲故事学说话,但这三种方式,对孩子学说话,特别是对不会说话或者词汇量还不多的孩子,都起不到很有效的作用。宝宝学说话,不是先记住这个声音,是先对声音所配对的对象有概念,然后才会学说话。比如我们看卡片上的苹果,虽然能认识卡片上的苹果,但能否和生活中的苹果认为是一样的,这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要靠一些生活经验的积累,才能形成一定的概念,所以应该先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苹果,再认识卡片上的苹果,把真实的苹果和卡片上的苹果对上号。认卡片,听儿歌,讲故事这些可以作为宝宝日常的活动内容之一,但不是学说话的唯一方式。我们想要孩子学说话,就给孩子在生活中需要做什么配音,比让孩子看卡片要实用和真实。对2到3岁的孩子,可以用绘本增加家人跟孩子之间的互动,如果孩子能够看懂绘本,可以让孩子去复述比较简单的内容。1岁之前主要让孩子去听家长说话,去听到家长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活动的配音。所以在2到3岁之前,我们不推荐用绘本。在1岁到2岁,家长做什么就去给孩子配音,然后孩子把家长配的音跟日常活动对上号,就会形成概念去学说话。在2到3岁的时,我们再用绘本增加互动,孩子如果能看懂,可以让他去学说一些内容。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去模仿自己说话,但需要具备一些模仿能力和模仿技能,才能去说。在不会模仿之前,我们主要让孩子去听, 1岁之前去学听,一到两岁去学说。孩子大约要到1岁半左右才会学着慢慢去模仿。一岁之前,我们需要让孩子带着眼睛看,让他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东西去对上号,而不是让她看着电视玩着iPad来学。
误区4:鹦鹉学舌,三种提问
这是什么?这是什么颜色?这有几个?这三种提问方式是家长常用到的。孩子经过一定的训练后,会回答这三个问题,比如你指着苹果问这是什么?孩子经过操练后能回答。但这并不代表孩子能对各种情况下他要说的话都能说,所以家长教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光学会这三种句型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增加儿童的发起,增加儿童的对话轮回,要丰富家长的词汇和句型。比如吃饼干,很多家长在孩子提出要吃饼干后,会马上把饼干拿给他。家长在这时要增加儿童的发起,儿童的一些对话轮回,去增加他的语言交流,我们可以拿着饼干说:啊,甜甜的饼干,宝宝想吃。而不是马上给饼干。以后又想吃了,他会说宝宝要。这时,我们可以给他也可以不给,然后再跟他说:啊,宝宝要吃饼干,啊,宝贝要吃甜甜的饼干,宝宝要吃大大的饼干。这样就把我们希望孩子去学习的一些剧情丰富起来,也增加了和孩子之间有对话的短片,而不是立马给他东西。
误区5:过度担心家庭中方言的影响
很多家庭有保姆或者老人讲老家里的方言,有的家庭方言可能有三四种,那家长就会担心方言太多会影响宝宝的说话。其实不用担心方言对语言的影响。有研究支持,家庭中多种语言的发展,其实对宝宝的认知发展有作用。我们说多种方言,可能暂时会影响宝宝单词的学习,但长久来看不会影响宝宝语言的发展。反而对认知是有促进作用,而且我们前语言能力的建立与方言无关。宝宝说话早晚,其实是在于和家人的互动,不在于宝宝把话听得多明白,只要能把我们说的话跟生活中的事情对上号,能对宝宝的眼神动作有回应,就会对宝宝语言的交流技能有促进作用。即使家里只有一种语言,但如果我们不跟宝宝互动,不给他生活中的事情去做配音,那其实是更不利于宝宝交流的促进。交流和互动的质量,更影响宝宝的说话,而方言的影响其实并不那么显著。
误区6: 舌系带过短影响说活
舌系带是家长很关注的问题,很多家长来门诊,觉得宝宝说话不清楚,是不是舌系带短了需要割掉?其实这是过时的说法了,觉得舌系带割了孩子就不容易说话大舌头。但有研究证实,舌系带并不会影响孩子的说话。如果割了舌系带后孩子讲话慢慢清楚了,有的家长会觉得真的是舌系带的影响,但其实不是。正常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讲话都会清楚的,而不是因为舌系带的关系。因为有些音的发音并不是1、2岁的孩子能发清楚的。比如后鼻音zhi/chi/shi。
六、如何早期识别孩子是不是真的开口晚?
对于开口晚的孩子,比如两岁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到底如何早期识别孩子是不是真的开口晚,如果是以下几种情况,真的是要担心的,比如:孩子不会跟别人玩,只管自己玩,平时也很少跟人有眼神的互动,不会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不会用手势去指东西,对孩子下指令从来不理睬,或者很难理解孩子讲话,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尽早把孩子带到正规医院去做检查和发育评估,看看孩子的认知功能是怎样的。很多家长不会跟孩子去建立一些有效的互动,比如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很多家长都会买很多玩具,而孩子并不见得对这些玩具都有兴趣,或者他不会跟随你的指令去玩你希望用玩具跟他玩的一些方式。比如说家里有很多小车,那家长会希望孩子把这些小车在地上开来开去,但有的孩子并不喜欢玩开车的游戏,而喜欢拿个筐,把车都往筐里扔,那这时候孩子就是对扔车比较有兴趣。
七、给家长的建议:
与孩子互动时的建议:
首先建议选择孩子有兴趣的游戏,与孩子面对面。我们观察孩子怎么玩,如果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互动,先观察,去模仿他的动作,慢慢的孩子会觉你能够感受他的兴趣,能够跟他一起玩,那这就是模仿孩子游戏的最简单的办法,不一定要多么高大上的游戏方式。再有选择玩具,我们可以创造机会让孩子提出请求。比如说,我们在任何一次与孩子互动当中,不要把家里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先给一两样,限制玩具的数目,一方面可以有利于帮助孩子参与家长正在进行的游戏,而不被更多的玩具分心。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限制数目,在玩完这一两样玩具后如果想要更多的玩具,孩子会给提出一些要求,跟家长建立一些互动。
第二,选择孩子有兴趣的,但又需要家长给一些帮助的活动或游戏,与孩子一起做,并逐渐对活动做一些小修改。我们可以把玩具放在孩子可以看得到却又够不着的地方。孩子自己拿不到就会提要求让你帮忙。比如说,乐高的玩具都放在盒子里,盒子打不开,孩子就需要帮忙;还有孩子画画的时候,我们总习惯性把画笔跟画纸都给他,也可以想个办法先给画纸,不给画笔,那要画画光有纸不够啊,这时候他就会希望你帮他拿笔,这就是建立跟孩子的互动;不能预料的事情,比如说,家长给娃娃穿裙子穿在脖子上,这时孩子会觉得:咦?怎么把娃娃的裙子穿在她的身上呢?这时候孩子就可能用语言告诉你放错了位置。或者也可以故意把孩子自己的衣服前后穿反了,鞋左右穿反了,那这时也是创造语言,来告诉孩子穿反了这样一个机会。
与孩子讲话时的建议:
*蹲下身体,与孩子面对面,眼睛与孩子保持平视
*声音或者语调有些夸张或者强调,以便更引起孩子注意
*放慢讲话速度
*讲的简单,突出要孩子理解或模仿的单词或短句
*可伴有手势
*给孩子3-5秒的时间做出反应——等待、平衡
举例:家长跟孩子讲话时,时常会觉得给孩子下命令他不听。跟孩子讲话,也是非常有技巧的。我们希望家长能蹲下身子跟孩子保持平视,让孩子眼睛能看到你的眼睛,能够吸引到他的注意,和孩子面对面,这样孩子才能跟你有更好的互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讲得简单,比如说,我们给他下命令让他出门,很多家长都会这么说:宝宝快点过来,把鞋穿上把包背起来,快点出门,快点穿衣服。这时,很多小孩都会愣在那里,不知道怎么做,这是为什么?因为你提的命令太复杂,第一个命令还没有处理完又让他把鞋穿上,他还没处理完怎么把鞋穿上,又下第二个命令把包背上。所以一定要给孩子3到5秒钟的反应时间,话语要讲的简单,如穿鞋,出门,背包简单的几个字就足够了,给孩子足够的处理时间,足够的反应空间就可以。我们在讲的时候,如果孩子来不及处理,可以伴随一些手势,甚至可以先用一些夸张语调和夸张的声音去讲话,这样更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
如果不知道怎么去回应孩子,前面提过,最简单的就是可以跟随孩子的兴趣,重复孩子的动作、手势、声音、面部表情、单词或句子;
我们说话的时候尽量减少提问,可以对他说的话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可以直接去说,嗯骑车或者说怕。孩子在画画,可以对他画的内容做评论:漂亮的太阳、金色的太阳、太阳在笑,它要从东边升起。这就是我们做评论。尽量不要问是否的问题,比如你是不是饿了?那孩子永远回答的只有是和否。我们要去增加孩子的语言的发起,尽量用选择代替是否,比如问你要吃苹果还是香蕉?孩子肯定不会说是否,他会跟你说香蕉还是苹果,这样就增加他的语言。
我们在与孩子讲话时,建议增加一些新的经验和词汇,这也是有技巧的,我们可以加一些手势和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添加,比如说,宝宝说喝,我们就说宝宝喝水,宝宝说吃,我们就说宝宝吃饭,或者他说苹果,我们可以说一个苹果,他如果仅仅会说饭,我们就说吃饭,宝宝仅仅会说苹果,我们就可以说红色的苹果,去加一些名词解释。让孩子在现有词汇的基础上,给她丰富句型,然后慢慢在大脑里形成这样的概念,等她一些语言技能发展成熟之后,就会把这些形成概念的词说出来了。
再次感谢《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小分队》认真细致的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