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区领导来视导和送课下乡,今天是名师示范引领课活动。开了两天的会,看了很实在的两堂课,收获还是挺多的。
首先,大家对阅读的指导和训练都是花了很大气力的,有的示范,有的配乐,有的小组扮演,有的男女轮读。学生们也很认真努力配合。但总是显得底气不足,缺乏感情。可见优美的课件和精彩的范读,可能愉悦身心,但没能带来自信和深化理解。昨天我回到班里,也进行了句子的阅读和扩句练习。同学们学得很快,但是阅读还是有困难,和兄弟班级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走近每一个孩子,仔细看仔细听。
然后发现:茂时同学从始至终目光一直在别处,或者看着同桌,或者看着前面同学,压根没在课本上停留,只是两手举着书坐着而已。天立、立成、文浩等等都在一门心思忙别的,或者掏抽屉,或者低头翻书包,或者拿手去触碰别的同学,反正总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课文读不了,就读静态描写的一句话。读一遍有错,再读一遍还很乱,再读,再读,读了四遍了,发现将近一半的同学,只是勉强认识这些字(有的甚至字还没认全)。能读对就很不容易了,语气、语调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根本无从谈起。另一半其实是认识字的,但根本不敢大声读,也不会大声读。因为大家各怀心事又都怕错,总要犹疑着听别人读到哪里了,拿不准的还随时预备着附和。除了小煜煜喜欢唱反调,其他人都喜欢随声附和。很多时候提问问题也是这样,只要有个先说的,不管对错,其他人就会马上跟听到纶音一般,众口一词去重复。
第二,名师的课要处理的难点,也是小练笔。这是学生能否把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的“试金石”。两位名师都拓展了大量的素材去丰富孩子的写作内容,比如古诗名句,优美词语,比喻、拟人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几乎就要跟学生明说:名句直接引用就很好,词语直接造句子,套上去就很优美。但是学生们读也读了,写的时候就已经全忘了。
今天我也进行了写句子训练,不过不是从仿写开始,而是从一个想象游戏开始的。请同学们先听词语想象画面,想到什么说什么。“清晨”从靖宇同学开始,她马上蒙圈了;后面答“太阳从东方升起”再后面“雾气还没散尽”再后面“下起了小雨”再后面“外面飘起了雪花”
然后是词组想象“清澈的河水”从另一排开始。“能看见水里的鱼”“能看见水底的水草”“水面上有船”“岸边有小鹿喝水”……
接下来是根据句子,想象画面。这次是先留时间让大家写好了再分组读的。只有心雨同学,明明写得挺好,但是站起来半天不说话,紧张到脸色都变了还张不开嘴。我告诉她不急,又等了一会儿总算小声读完了。
经过这些天的相处,越来越发现其实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是课下或者学习以外的事情决定的。比如:睿潇近来进步很大,喜欢和我开玩笑叫我“田总”,心情也很愉快,学习就也很主动,爱积极回答问题。振煜因各种小状况,情绪时好时坏,课堂也就时而飘忽。下午他因没上音乐不愉快,没心情做题。偏偏还有同学告他的状,他愤怒的眼神简直要炸了。这状态就很让人怀疑,不知周末作业的质量能否达标。即使是小轩轩和欣琪这几个好朋友,真的很用功,课上也很努力。但那数不完的心事,让她们的日子总在水深火热里循环,潜力也就很难发挥。
名家都说书本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通过念书学会学习。可是现实还有另一种情况:对有的学生来说,书本只是知识的载体。后进生就是通过假装念书,学会了表演和应付。或许,应付得好,孩子就能爱上学习呢?一切也未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