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感觉良好”听起来像是一句骂人的话,说白了就是我们网络上说的“中二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一病症,显然并不是一件好事,那么为何会出现“中二病”呢?我们称之为“归因谬误”。
相信大家都谈过恋爱,就算没谈过也见过谈恋爱的。当你或你的朋友兴致勃勃买了玫瑰和蜡烛准备迎接爱情时,对面一句“我不喜欢你”抛过来,打得人仰马翻。你的朋友就会大喊一句“Why?”
还有我们平时看的影视剧,最后关头反派boss game over时,往往都会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吐出一句“这是为什么?”,然后挂掉。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问到“为什么”这个词,这是因为人是天生需要理由的,也是天生会寻找理由的生物。在我们考试失利之后,会寻找失败的理由,在工作不如意的时候会寻找为自己开脱的理由等等。
人与生俱来的理性,对于理由产生渴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找原因或者找借口的原因。
归因=创造理由。但往往,我们都会寻找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非是问题的真正所在。
比如考试失利,我们会说这试题太难了、超纲了、没发挥好等原因,并非意识到自己没复习好、学的不扎实。
在工作久久不升职加薪时,我们往往会怪上司慧眼不识泰山、抱怨同事阿谀奉承,并不会意识到是自己浑浑噩噩、没有上进心。
人是天生为自己开脱的生物,我们寻找原因时通常会有两个倾向:
倾向1:外部归因。
意思就是说在我们探究问题根本时会从外部寻找原因。比如上班迟到,你会归因于今天早上车太堵、下了雨不能开太快、闹钟坏了等。总的来说,外部归因就是将原因归结于外部不可抗力。
倾向2:内部归因。
是指从个人本身因素寻找问题的原因。还说上班迟到这个问题,从内部归因的角度你会归结于昨晚睡太晚、早上拉肚子、或者我就是经常迟到啊这种类似原因。由个人内部特质当作理由,如能力、习惯、个性等,这就是内部归因。
看了上述两个归因方式之后,你会说,那很好啊,我会从自身内部找原因,还能结合外部因素,哪里会“自我感觉良好”呢。
这你就错了。
要知道,人性往往都是趋利避害的,也就是说我们擅长为自己开脱,在寻找自身问题时并不会归结于自身因素。比如当你在工作中一年之内连升三级,你见人就会吹嘘自己的丰功伟绩,表现出自己工作的辛苦,认真严谨的态度等等。
而人性的另一部分,会存在嫉妒心理,这就导致在为别人归因时会不自觉的偏向于外部归因。比如你的同桌平时不怎么学习也比你考试成绩好,你会在看到他成绩的那一刻想,肯定是做了小抄,或者他挨着一位学霸偷看别人的答案,甚至表面兄弟他背着你学习等。
你看,对于不同的人,我们会有不同的归因倾向。
如果发生的事是一件好事,比如升职。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会内部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但如果发生在同事身上,我们往往会归因于上司和同事作风等问题的外部因素。
如果发生的是坏事,比如考试不利。在自己身上发生时就会归结于试题太难等部外因素,但如果发生在同桌身上,我们往往会归因于同桌学习不认真、个人习惯等内部因素。
所以,外部归因我们倾向用于在别人身上发生的好事、自己身上发生的坏事。
内部归因倾向于在别人身上发生的坏事、自己身上发生的好事。

我非常欣赏的第三季《奇葩说》“奇葩之王”黄执中在学校时曾经做过这么一个调查:
你是否认为自己比同年龄层(身边同学)的人更沉稳、独立。
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人认为自己比同龄人更沉稳独立,而认为自己不沉稳独立的人居然只有不到10%。
这个调查结果显然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谦虚、低调等场景,然而如果真的有70%的人比常人更沉稳独立,那显然成功的典范会达到70%这个点,而事实证明并没有。这类“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在十几二十年之后与同龄人并没有太大差异。
在对我们自身进行评估时,我们往往会高估自身价值和能力。
在行为金融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禀赋效应”:
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项物品时,那么他对拥有这件物品时对此物品的评价将会远高于没有这件物品时的评价。
从禀赋效应的观点出发,我们自身拥有一项成绩时,自然而然会对自己进行更高的评价,而对自己没有拥有反而别人拥有的成绩,往往就不会有很高的评价。
比如张三和李四失恋时都要死要活,三天吃不下东西,你会说对方不够成熟、不独立;
当你自己也失恋了,痛哭流涕时,你会说我哭是因为我太爱她了,无法自拔。
你看,这就是归因谬误,会导致对自身的评价过分高出实际值,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抑郁不得志的原因。生活中的尴尬和难堪,往往也都有归因谬误的成分存在。
事实就是,其实你没想象中那么棒,别人也没那么差。
既然知道了归因谬误的原因,解决办法很简单,分析问题要结合内部和外部因素,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找到真正的原因,避免“自我感觉良好”的陷阱。
如果你也有中二病,那就快点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