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三日 星期六 雨
玄奘与时代精神今天在《金城讲堂》听钱文忠教授讲《玄奘与时代精神》。
钱文忠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2007年在《百家讲坛》讲《玄奘西游》之后走红,是季羡林的学生。以下是根据现场演讲整理的内容,有些因时间仓促,没有记完整。
九年没来兰州了,兰州非常的美,非常干净,焕发着活力,焕发着激情。
十年前的百家讲坛,播出时间不是黄金时间,中午12点多、晚上22:40,早上7点多,但没人想到以后那么火。
四大名著只有水浒不讲,大家知道。让我讲西游记,没办法讲,我就讲成了《玄奘西游》。玄奘有什么缺点,想不出来。节目播出后,引起关注。从此引起国学热。
十年过后回想,这种国学热是不正常的。十年前,是09年,逢九,跟中国大事有关,中国30、60年都有一个转折。19年五四运动,49年新中国成立,79年改革开放,09年中国飞速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84年开始有了身份证。1992年取消粮票。那时候出国很难,办护照需要一年。
我们经历了非常大的改变,想一想现在哪一样东西是古人的?
09年以前相信,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会解决,物质决定意识。到09年发现,国家安全没问题,社会稳定,中华民族没有过四十年的和平。康雍乾盛世,138年,还不是打仗打出来的?(有记者问我:你讲传统文化,有什么效果,譬如能不能人让中国人开始有排队的习惯呢。想一想,中国人为什么不排队呢,是有根源的,是不断遇到战争啊,谁在战争逃难的时候排队呢?
现在看来,中国人挤的功能在退化。
为什么国学热,09年是个临界点。此时我们发现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富裕并没有带来道德水准的提高。如大学里的投毒案、儿子杀死母亲,这在古代是不存在的,听说过古代儿子杀害母亲的吗?没有。儿子对母亲的孝,是不能讨论的。包括审美观,也出了问题,比如穿着打扮,现在也分不清男女。讲玄奘和玄奘精神,是触痛了这个时代的痛点。
玄奘的足迹,遍及西域和中亚。(几个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兰州是西域和中亚是四大文明的汇合地。如希腊罗马、印度、阿拉伯文明等。
唐朝时皇帝把自己说成是老子的后代,尊崇道教。玄奘受到唐太宗的礼遇是很不容易的。玄奘把中国的《道德经》翻译成了梵文。
《心经》有八个本子,现在流行的是玄奘的本子。我在喜马拉雅讲的《心经》不是玄奘翻译的。《论语》有子曰,《心经》里没有佛的影子,没有“佛说”这一个格式。
玄奘大师对《心经》非常信仰。印度没有《心经》。《心经》的梵文本在印度比中国出现的迟,我怀疑是玄奘翻译成梵文带过去的,这是玄奘的重大贡献。
玄奘精神是不为世俗利益,是为自己虔诚的信仰,为了一个真理,不惜付出生命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任何时代必须的。
中国的国学,不是不热,而是太热,经历了市场化、世俗化。我们还是要有一批人,像玄奘一样,具有追求真理,不为世俗的精神。
玄奘在印度找到了最好的上师,但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一路西行,不断学习,玄奘西游,可以说是走的是一条学习之路。玄奘专而博学,开放而有准则,他完全有可能停留在印度,但还是选择了回到大唐。玄奘是国际性的,同时具有民族性。玄奘将二者做到了完美的统一。
玄奘和唐太宗特别有缘,本来皇帝可以让他还俗做官,但玄奘单身行道,看重知识的独立性,不看重交换价值,他只当过慈恩寺的方丈,没有当过最高的官职。
《西游记》给玄奘瞎编了一个官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西游记里的玄奘是个很悲哀的喜剧性的人物,不是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我们今天对玄奘的认识,还是《西游记》里玄奘的形象,实际上真实的玄奘不是这样的。
玄奘回国受到了热烈欢迎,但他悄悄地溜到一个寺庙里,并不在受欢迎的队伍里。
玄奘是顶尖的佛经翻译大家。他翻译时不是一个人在工作。在翻译时,玄奘有五不翻:密秘、多义、无此物、顺古、生善。如苏维埃、布尔什维克、英特纳雄耐尔就没有翻。如六字真言就不能翻译。有的佛教徒念六字真言念成了五个字,不敬畏。“般若波罗蜜”也不能翻成“制度心经”。
玄奘的一生的贡献好多,继承他的精神,要抽象地继承。玄奘精神和重塑玄奘精神,现在也有时代意义。
最后,摘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今天的结束语:“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中国脊梁的名单里,玄奘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中国未来能不能将物质成果转变为信仰,转化成精神成就,这是最为关键的。
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是需要脊梁的时代,也是需要发扬玄奘精神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