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重生》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1944年,华北平原上,奉行三光政策的日军,进村抢粮食时准备残酷杀害韩王村青年,被王文琪挺身而出救下。东京大学日本文化史博士、能够讲一口流利日语的王文琪,本可以在兵荒马乱的时代里,继续隐身乡野,凭着祖业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但为了挽救同胞,他不惜暴露自己,且为了日后能够保住更多无辜百姓,他假意逢迎,一步步深入日营,讨好驻守日军,直至抗战胜利。
故事中,作者通过塑造王文琪的忍、智、勇、义,讲述了一个平凡人在面对强横时,如何从“沦落”到重生的曲折经历。
忍
王文琪的忍,近乎于“懦”。为了救人,他可以在日寇的胁迫下,当众向日本人下跪、擦鞋。作者让他在这样的场合下,以这种屈辱的方式登场,意在刻画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的形象。如果故事到此为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能屈能伸的英雄形象,颇有几分当年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气概。
然而,故事的精彩就在于,随着作者接下来笔锋一转,王文琪在危机过后,选择继续忍辱负重,主动深入虎穴,讨好日军,着实让读者大跌眼镜。尽管他的出发点,是为了赢得日本人的信任,以求得在关键的时候可以保住更多乡民不受屠杀,而且该计划还事先取得组织的批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三番五次进出日本军营,在外人看来,他与日军的关系日渐暧昧,越来越不清不楚,于是开始有人质疑他的做法,背后骂他懦弱、汉奸的大有人在。这让王文琪陷入了两难境地。一面是残暴多疑的日军,他要处处隐忍,小心谨慎,尽可能地获取敌人情报,保护武工队和群众不受日军的攻击;另一面是疏远他的乡人,甚至是曾经的亲密战友,都对他有所质疑,让他备受委屈。
智
光靠忍,在残暴的侵略者面前,往往活不过一页纸的篇幅。以柔弱对抗强横,机智和理智是必不可少的。王文琪很聪明,他判断出日本人不会轻易杀害自己,这是他与敌人斗争的最大优势,所以他才会想出亲日军保乡民的计划。而周旋于敌人之间,王文琪虎口求生的法宝,是随机应变和准确揣摩对方意图。对付粗鲁的藤野,他连哄带骗,外加鸡鸭鱼蛋,利用的是藤野身处食物匮乏的困境,以及对升官的渴求。对付老奸巨猾的池田,他极力恭维、示弱,努力说服池田不杀人,这也与池田着急培养傀儡的策略不谋而合。可以说,在对敌斗争中,他处处留有心机,凭借一张巧嘴,得到了池田的大力笼络,在日本人面前也算是左右逢源了。揣摩透敌人的意图,增加自己的筹码,然后找到与敌人利益的平衡点,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是王文琪的智。但作者无意把王文琪塑造成智识上的完人,在后记中,王文琪干了几件蠢事,好心坑队友就是一例,我认为,作者是想提醒读者,王文琪不过也是一个与你我没有太多不同的普通人。
勇
王文琪的勇,不是冲锋陷阵、手撕鬼子的那种勇敢。实际上,他本性是贪生怕死的,最好的例子,是在日本军营里,当他两次有机会杀掉池田的时候,在除掉仇敌与自身安危之间,强烈的求生欲占了上风,当然,第二次池田教他用军刀只是一种试探,王文琪没有识破,却因为胆小没有冲动而躲过一劫。王文琪的勇,第一次是体现在救韩柱儿的时候,在日军准备放火烧死韩柱儿,围观的村民无人敢出头的紧急关头,只有他站了出来向日军求情,这是王文琪的勇。第二次是体现在救县城百姓的时候,当日本投降后,穷途末路的池田,扣押了300县城百姓当人质,准备负隅顽抗拒绝投降,王文琪只身一人前往敌营,利用池田对自己的信任,里应外合攻陷敌营,最后亲手斩杀了池田。可以说,王文琪的勇,不是蛮动,不是冲动,是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的一种智勇。在剿灭池田的最后一战中,王文琪的勇敢表现,使他的人格得获重生,故事也在这里到达了高潮。
义
当然,王文琪能够“重生”,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能够始终坚守民族大义。一两次勇敢的行为,还不足以完全为他亲日的种种行为正名,日后他手刃敌人的行为就遭到了的质疑。真正让王文琪能够浴火重生的,我认为是他毫不含糊的爱国情怀。在“沦落”以后,每每与日军接触,他首先是能够坚守底线并隐忍这种情感,即使是在池田的恩威并济之下,也不为所动,每次都虚与委蛇。同时,不管事前事后,随时向组织汇报一举一动,时刻表明自己坚定的民族立场,这才是他在战后不被认定为汉奸、重新恢复“内部人”身份的关键。
隐忍和急智,是对抗强横、保存实力的手段,坚守道义和果断出击,才可能获得救赎,这种进与退之间的人生智慧,也许正是《重生》最耐人寻味的精华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