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大家耳熟能详。他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今还在大家脑海中立体环绕循环播放着。连东坡先生都尊称他为“渊明吾师”,是一位影响深远的大诗人,更是后世清高文人的典范。
那么,清高如许的大诗人,讨饭的时候,又是如何呢?
这件事情得从陶渊明辞官说起。我们知道,陶渊明曾经做过彭泽县令。有一次,州里的督邮(专为刺史巡视各地的官吏)视察彭泽。这位督邮官职不大,架子却不小,规矩就更多了。他人还没到,就派遣一名差役命陶渊明穿戴整齐出城迎接他,并且要行跪拜之礼。真是岂有此理!
本来,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任上,就多次应付上司的各种巧立名目的压榨,已经身心俱疲。这一事件就是一根导火索,彻底将我们的大诗人惹恼了:我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向乡里小儿!说罢,将官服一脱,将官印一挂,穿着自家的麻布衣裳,嘴里胡乱地唱着: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远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归去来兮!
我们知道,人要谋生,难免会被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所束缚。做一些口不由心、身不由己的事情。有些人受得了,有些人受不了。陶渊明在官场之上,看到了太多的相互倾轧,相互算计。要他冷眼旁观,已是不能,更何况要笑脸相迎呢?
陶渊明归隐后,主要靠园田居家中所留的十几亩田地及友人资助为生。日子过得虽不富裕(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却身心舒畅,悠然自得。
但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田园居失火了。陶渊明的房子被烧得精光,恰又逢灾年,还有兵乱!这些要命的事情,竟然接连发生了三件,试问谁受得了?陶渊明也受不了,家中甚而断酒断粮了!
人活着,往往生存法则高于其他法则。
看着家中妻儿日渐憔悴的面庞。我们的大诗人长叹一声,拄着竹杖,就出了门。诗曰:饥来驱我去,不知竞何之。
笑话看着看着,也会心酸大诗人明显缺乏生活常识,讨饭该去哪里呢?官场,那是一定不去的!本乡乞讨,遇到熟人,该是多羞愧的事情啊!所以我们的诗人走了又走,走出了本乡。走到临乡的一户人家门前。问题又来了!该怎么开口呢?想到这,陶渊明刚举起的手又放了下来。
才华横溢、诗文照耀千古的大诗人竟然“叩门拙言辞”。是不会说,更是不愿说啊!但终究得说,嗫嚅着向开门的主人说明来意。窘急的情态真是不忍言说!
还好主人心善,接济了陶渊明。并留他在家中饮酒用饭!历史没有记住这位不知名的主人家,真是可惜!为了感谢这人的慷慨救济,陶渊明写下了这首《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再次读来,还是不禁鼻头发酸。面对当时的连年征战、官场的黑暗情形,陶渊明虽然归隐,亦不能身免,否则也不会有乞讨这样的惨事了!“乱世人,不如太平犬”,此言不虚啊!
在我看来,陶渊明宁可讨饭,也没有再踏入污浊的官场,不仅不损他的清高形象,反而让我们对一个更加真实、更具烟火气的陶渊明心生亲近与敬佩!
我们知道,陶渊明后来用文字构建了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那个“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现在想来,也不过是我们的大诗人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望罢了。
心中的桃花源如今的我们,看了陶渊明这样的经历,当有所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