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两大能力,阅读和写作要想教好,似乎很难甚至不太可能。每每都会听到这样的感叹,甚至直接放弃教,学生领悟多少是多少。不是没有方法和步骤,而是疲于应对教学,只想草草了事。这并不是老师有多么不愿意教给学生好的方法,只是因为真的要教阅读,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和阅读中的思考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这是最不容易看到成绩的一项最该做的工作。
然后,我们总是很忙,忙于写基本不怎么思考的教案,忙于批形式化的作业……难道真的无解吗?难道语文中的两个能力之一,真的要继续在抄写思想感情和段落大意中,草草总结阅读感受吗?必要的话再升华一下主旨。
到底是学生阅读,还是我们灌输学生这些条条框框?
今天的诗歌,进行的很慢,因为我想真的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通过一个字一个字的思索和回味,读到他们可以在合适的引导下结合个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和作者的感受连接起来。再进一步进入到作者写作诗文时的情感体验之中,最后通过这些情感体验和作者所处时代和境遇,来感受作者的价值导向和情感倾向。或许,这就是名师们所说的从语言文字入手,进入到情景中,进而了解作者的观念与情感。
那么,有了这样的想法以后,是否上课的流程也需要有一个大的改动或者说赋予了五环四动以真的灵魂或者是真正的理解和运用了五环四动呢?从反复的阅读,达到对诗文的初步感知;进而,教师引领让学生联系自我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结合作者与时代,明了作者之所以这么写的原因,也就是作者的观念。
而最难的一步就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体验作者的情感,也即明了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其实,这也就是作者写作的思路,也就是写作方面的问题了。)
似乎,明了了写作与阅读是一个事情的两个面:写作是由观念层----设计情境层----语言表达层,而阅读则是由语言表达层---体会情境层----了解观念层。
我们之所以会因为读书而改变命运,就是因为我们吸纳了不同有思想的人的观念和思想,才变得不同于未阅读前的我们。有了观念和思想的变化,接着就会有行为上的巨大改变。所谓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变成自然,日积月累怎么可能不产生改变命运的效果呢?
我们读书真的是在不停与不一样的思想碰撞、撕扯、纠缠、妥协、赞同、接受、内化,进而改造着我们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以,读书真的无用吗?只是,没有发现读书的秘密,并且没有真正读进心里而已。读书吧,如果你想学习写作,仔细咂摸那些字字词词背后的独具匠心;读书吧,如果你想与众不同,认真思索那些句句段段中隐含的独特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