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七岁那年,你上小学一年级。
嗜睡拖沓的你上学老是迟到,在某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你再一次睡过头,学校已经将近十点。正想偷偷从后门溜进教室,被班主任逮了一个正着。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重地把你批评否定了一番,并让大中午在门口大操场罚站两个小时。被犀利的言辞和众人的目光包裹,你满脸通红、手心捏汗、内心波涛汹涌,极其想打个地洞钻进去。
十四岁那年,你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大松是你相交最好的一个朋友,你俩经常一起打球玩耍,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你们依然会因为各自喜欢的偶像不同,发生激烈争执,相互抨击否定,谁也无法说服谁,两个人的友谊也因此产生了裂缝和隔阂。
二十三岁那年,你大学毕业步入工作。
“小吴,你这个方案很大问题,逻辑不清晰,预算没考虑,回头需要大调整。”你的上司很不客气地指出你通宵达旦花了一周时间整的策划方案。被否定的你很失落沮丧,非常厌恶被他人指点批评,甚至都没食欲吃晚饭。
三十二岁那年,你拥有了自己的家庭。
五一假期,你带着妻子和三岁女儿外出旅游放松。原本家人在一起是开心的,但和妻子就女儿教育问题出现分歧,两个人大吵了一架,你对妻子否定你的“放养”教育理念非常不爽,尽管知道她的“否定”也是出于为女儿好,内心还是不认同。
(二)
渴望得到褒扬和赞美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同时,我们不可避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否定”,有真真切切的批评,有差异化的对立,有指出问题的客观,也有关切式的争吵。无论哪一种情况,至少在当下时刻,情感层面我们倍感难受和排斥,甚至厌恶“否定”我们的那个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大道理都懂,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事、朋友、家人等意见相左或反对的声音,我们依旧会抗拒、反感甚至疏离对方,以此来保全内心脆弱的自己。
比起真实指出问题,成年人的世界更在乎和谐。如何相处让他人舒服,被公认为情商高的最佳标准之一。我们越来越不喜欢批判批评,也不愿意被他人“否定”。尽管某些“否定”真实客观且对自己的成长是有利的,也很容易被我们的情感所忽视屏蔽。
(三)
前些天,和一个朋友就工作认知问题探讨交流,渐渐空气里弥漫着意见相左的争执。情感层面极其不爽,觉得对方只是站在ta的角度看问题,并不足够理解我的想法。“也许这会你觉得我说的话很难听,但也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说一些可能难听却为你好的话,你事后自己再想想。”朋友的这番话点醒了陷于被否情绪困扰的我。
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偏见和盲点。面对反对意见、否定声音,情绪难受是必然,情绪之外更明智的做法是用心去理解“被否”背后的原因,抱持空杯心态,吸纳、整合他人意见,修正自己原有观点,更好完善自己的认知。
偏信则暗,兼听则明。有人否定、批评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有机会更加全面看待问题和认知自己,从而更好实现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