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三篇研究君子之作,本文就《论语》中关于君子如何修行,戒什么?取什么?最后可以成为什么?分别把其中比较关键的论述结合实践的认知梳理出来,寻找出其修行路径设计思路,并做浅要解读。
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此戒心传,从欲与意着手,戒之得德可深。
凡事修行,从根本处着眼。孔子就用八个字就把内在修行讲透彻了,做好这八个字的“戒”,可以走一生。从修行本身来说,这八个字从四个方面做了排除法,也就是类似于佛家“戒定慧”的第一个方面,即戒的范畴。一个人若可以做到此四戒,定然可以登堂入室,步入修行第二层。
具体来说,这里的“毋意”是不主观臆测,“毋必”是不绝对肯定,“毋固”是不固执己见,“毋我”是不自以为是。用朱熹的话讲:“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之生意,则物欲牵引,循环不穷也矣。”这里意、必是在事前产生的个人判断,固、我是在事后的自我倔强。而这前后也是相对的,“我”也可以产生“意”,问题是可以循环的。
一个人一生做任何事,在事前能不主观去臆测,不绝对肯定,而去寻求证据与事实的印证,并寻求解决方案,就是遵循道啊!而在事后印证了,即使自己错了,也可以坦然接受,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能修正自我,则可以进入有定力的人生阶段了,那么,处理事情的水平则又上了一个台阶。
二、先事后得是崇德,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是修慝,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是迷惑。君子修行的正、反、合,从提升道德修养、清除邪念、辨别迷惑着手,寻找定力增强之路。
《论语》借樊迟之问,道出了一个修身以增强定力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是从正、反、合三个角度构建的完整逻辑。一是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夫子的回答是先做事后收获,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收获是努力做事的副产品。用夫子自己的话就是君子谋道不谋食。
二是怎样提高自己清除邪念的能力?夫子回答:批评自己的过错,不批评别人的过错。我们现在讲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本质也是这个意思,是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发展了,促自己也促别人。但是,从实际效果看,比较难。清除邪念,还是得靠自己,向内观照,找自己的问题,批评自己的过错,不断强化这种自我修正能力,则可以提升自己行正道的能量。
三是如何提高辨别迷惑的能力?夫子回答:一时愤恨,忘了自己的身份,也忘了亲人,就是迷惑。人的天然属性就有这个,一时冲动,才有冲动是魔鬼一说。那么,修炼之法就是要有效的辨别迷惑,能够让子弹多飞一会,给自己时间对个人状态进行及时修正。
所以,一个人能够做到先做事后获得,把获得当成做事的副产品,就能提高品德修养;能够批评自己的过错而不是责怪他人,就能提高清除邪念的能力;能够辨别一时愤恨并能有察觉去改变,也就提高了自己辨别迷惑的能力。君子不可不察,不可不从此路径修炼。
三、君子所必修的品格有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作为君子修为提升之路的正向设计,孔子给了三个基本方向。一是修仁,所谓仁者,人也。就是要把人做好,这个好是在人群中你做的合时宜。这个人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一个群体的人,是在全局中的一域,是群体中的个体。做到在群体中个体的恰如其分,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支撑群体成为人,那么也就可以称之为仁了,自然也就无忧了。
二是修知,所谓知者,知既是知,又是智。知是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组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而智是知位于日上,站在太阳上观宇宙,所看到的视野是如何的开阔,知道的多,也就有学识渊博,明辨事理,能够做到相对的不惑。知是内在的智慧,智是外在的智慧,知此知与智,则可以内外无惑也。
三是修勇,有句话说仁者无敌,仁、知之所达,必是勇。仁、知是内在的基础,内家功夫深,艺高人胆大,有强大的内在基础还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呢?修勇之路是内在外显,内外融合的过程,有勇则可以不惧怕过程的艰险而勇往直前,努力达到目标,所以不惧。
四、君子说话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君子说话得掌握节奏,察言观色,追求妥当、合时宜。孔子用了排除法,告诉君子说话上要修炼的是三大忌讳。一是说话不能急躁,不等对方张口就急于回答,就显得急躁、鲁莽、爱出风头,所以,需要要等对方说完再接话。二是说话要敞亮,不要遮遮掩掩,对方问了你却闷口不答,就会让人觉得有所隐瞒,毫不坦诚。三是要察言观色,说话要估计对方的即时感受,不能在交谈时只顾自己说而不观察对方的脸色,像是瞎子不顾别人的感受。
五、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见机知命,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特点,修行要着重克服不同的困难,以迈过不同关键环节的坎。年少,正是长身体,形成意志品格之关键时期,不能因色之诱惑走向偏路。而成年之后,血气方刚之时,意气风发,最容易冲动,争强好胜,所以,此时的修为关键就是要戒冲动,规避与人争强,要追求稳重。在年老体衰之时,身体的变化也会导致心态的变化,此时盘点自己,可能会害怕失去,求得之心会盛,此地需着重戒贪,淡看云起云落才好。
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敬畏,是因为内心有价值观,有信仰。因为知道,所以才有敬畏。敬畏天命,敬畏身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言论。而小人则无知者无畏,因为无知而无视,不畏惧天命,轻侮或谩骂在上位的人,蔑视圣人的言论。
我们见到的最常出现的情形就是如此,君子心存敬畏,能够很好的约束自己,敏于事而慎于言,知敬畏,知进退。而小人则不然,不知无畏,喜欢大放厥词,评论甚至谩骂领导,诋毁圣人言论,并以此作为自己所能,以抗上为傲。究其根源,如朱熹所说,小人不知天命,故不识义理,而无所忌惮如此。
七、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总结的君子九思是对于君子修德进阶的行为风格进行了系统论述,要求的非常细,也非常全面。从视、听、色、貌、言、事、疑、忿、得等九个方面给予了意见和方向,是具体可以操作的方法论。
是方法,关键在于应用。具体而言,一是看事情要看的明白,二是听事情要听的清楚,三是要学会察言观色,关注人,四是容貌要谦卑、恭敬,五是说话要讲忠言,要体现忠诚,六是做事情要负责任,要谨慎,七是有疑问就要问,但要注意方式,八是发怒前要思考后果,九是获取利益要思考是否符合道义。
如上,我们梳理了《论语》中孔子设计的君子修行路径,从四毋开始,到后面具体的三愆、三戒、三畏、九思等展开的金句中,我们可以透过文字看到背后的逻辑,也是聚焦于成为君子,要做好“戒、定、慧”,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