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南宋我就想到岳飞的这句词“靖康耻,犹未雪”。宋朝的衰落应该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就埋下了隐患,这一点易中天先生在前文也提及了。读到《易中天中华史·风流南宋卷》,北宋的败亡宋徽宗赵佶和奸相蔡京无疑要负直接责任,宋徽宗当个艺术家和运动员应该都不错,可惜命运阴差阳错把他推上了皇位,最终造成了靖康之耻。
宋高宗赵构从即位起,也是一路逃亡,打心眼里从来没有想过收复中原,报仇雪耻。而岳飞将军直捣黄龙的战略,显然和宋高宗的意志背道而驰,岳家军也不受中央控制,这样的将领和军队抵抗外族入侵再历害,也不是一心偏安的皇帝需要的,没有看清政治方向的岳元帅只有死路一条。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宋高宗要岳元帅的命,需要理由吗?不需要!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莫须有。”
终南宋一朝,没有一任皇帝意图一雪靖康耻,岳元帅的遗憾,无论是“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还是曾经“烽火扬州路”的辛弃疾都不能完成,直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无解,只能任由十万军民崖山蹈海,千古遗憾永存。
南宋能以半壁江山抗衡金、元百多年,一方面是南方水网纵横不利骑兵作战,另一方面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为帝国大量输血,以致于“西湖歌舞几时休。”但凡期间出一个,唐太宗、汉武帝式的开拓之君,南宋还是有机会恢复中原的,可惜大宋从基因里渗透的都是重文轻武。只能“把盏凄然北望”,任由流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南宋最终理学大行其道,造就了虚伪的道学先生。我才知道有《生祭文丞相》的文章,谁有资格要求别人去死?
“事实上,从江湖走向庙堂,或许是朱熹们的幸运,却是我们民族的不幸。问题不在于程朱理学是对是错,而在思想和思想家一旦被公权力神圣化,就会变得死气沉沉。”
“道学先生便有了要求别人的权力和理由。结果是什么呢?是调门越来越高,高到根本做不到。做不到又硬被逼着去做,便只好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