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朱光潜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后,再看琢磨先生的《终有一天你会懂》,会有一种忍不住要拿来比较的冲动。
琢磨先生年纪也不算大,所以他写的书,自然是给年轻人看的;朱光潜老先生应邀写稿,为的是劝一劝那些处于迷茫与懒散的年轻人。如果基于现代年轻人来说,估计琢磨先生的行文方式会更让年轻人喜欢与容易接收一些。
与过去十多年前贩卖成功学不同的是,现在贩卖的是精神导向。这两者看似不同,其实都有几点是相同的:一,通过贩卖成功来获得更多的收入;二,通过贩卖成功来获得对自己理念的支持。因为成功无法复制,说得再好听,收入再怎么高,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认识等等都会导致千差万别的结果。
改革开放四十年,人们的机会比朱光潜老先生那个时候多了无数倍,人人都在追求物质文明,只是,成功的人只有那么几个。焦虑不安的人明白,只有知识才能让自己灵魂丰满起来,这个想法确实是对的,但是,把知识建立在追求物质的成功形式上,就更产生了无数的焦虑。
同样就以读书而言,朱光潜老先生劝诫年青们,要多花些时间来阅读;琢磨先生同样也有这样的劝诫。只是,现在各种视频音频横行,帮无数人省了不少事。有些人喜欢走路或者跑步时听书,当路走得差不多的时候,书也听了不少。
我个人是不太爱听书的,因为只要专心去听书,我就会失去思考的机会与能力,如果我听到某一部分就去思考,那么,我又会错过更多内容的讲述。就如同琢磨先生所说的:“更何况现在很多人几乎连书也懒得读,他们读书的方式就是听别人讲书。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愚蠢,久而久之自己就完全被洗脑。其结果就是,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略知一二,但又一无所知。因为对于每个学科,他们都站在门口看了一下热闹,而后又被下一家吸引了过去。”
没有经过思考的阅读,读出来的只是一个漂亮的阅读量,但实质上,除了觉得别人的声音还算动听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更多的人,在听书的同时,逐渐丧失了基本的独立思考能力。
知识确实可以改变人生,但是前提这个知识自己必须要能掌握并应用,如果不把知识中的问题弄懂,听再多的书也白搭。“所谓知识体系,就是一个学科的宏观结构,包括三个重要问题:知识体系是什么样子的,是如何构建的,构建它的每个知识点的逻辑是怎样的。只有把这个三个问题搞清楚,在学习阅读过程中才不会迷失自己。”
在《终有一天你会懂》整本书里,琢磨先生就强调一个词:思考。遇上事,要学会思考;拿起书,要学会思考;在解释之前,要学会思考;在证明自己之前,更要学会思考。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能让我们思考的东西无处不在,
阅读,是为了学会思考,只有无数的思考积累,才能让自己立足于这个世界,才能让自己找到活着的意义,才能让自己找到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好的方法。
多看多思,自己就会变得更轻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