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池畔》

作者: 道山寺 | 来源:发表于2017-03-05 20:42 被阅读0次
阿  姜  ·查  尊者

以法为赠礼

          “心”是什么?心并不是真的什么“东西”

依照传统上的说法,心就是那个能够去感觉或意识的,那感觉、接受,以及经验一切法尘的就称作“心”,当下这个时刻就有心——当我正在对你说话时,心自认到我正在说什么,声音透过耳朵,你们知道我在说什么,那个经验到这些的,就叫做“心”。

         心,并没有任何的自我或实体,也无任何的相状,他只是在“经验心理活动”,如此而已!

         如果我们能教导这颗心拥有正见,他就不会有任何的麻烦出现,他将能平静自在。

     心是心,法尘是法尘,法尘并不是心,心也不是法尘,为了能让我们清楚了解我们的心和在我们心中的法尘,我们说能接受法尘突然“啵”的闯进来的,就是心。当心和它的对象两者互相接触时。会升起感觉。这其中,有些是好的感觉,有些是坏的感觉,有些是冷的感觉,有些是热的感觉,各式各样都有,而如果不用智慧去处理这些感觉的话,心就会被扰乱!

     禅坐是开展“心”的方法,能使心成为“智慧升级”的基础,这里头“呼吸”是生理的基础,我们称作“安那般那沙地”或(anapanasati)或“观呼吸”,在这里,我们以呼吸当作我们心理的对象,我们以呼吸作为禅修的对象,只因它最简单,而且自古以来它就是禅修的核心

                                                     阿 姜 · 查 尊者

虚 云   老 和 尚

良因法师曰:

     我们常希望我们的“心”不被外境所动,因此观察外境生灭,我的“心”不生灭,所以安住在这生灭心上……如果没有去体验这念活动心的无偿性,很容易就将这念生灭无常的心当成真我,而守在“我执”中,却以为是安住于自性,这样的修行,虽然表面上烦恼也是渐渐不活动,但是实际上是不断的加持我执的。

       所以要了解真正大乘圆顿之理,要有空观的基础,才不存错认消息,而空观基础中,又以观察“无常”为下手处,因此,先安定下来,练习看自己的心,这是基础入门的功夫。

     通过对心的观察后,了知能观的心,所观的境都只是作用,真实性不可得。在此基础上再谈“心”不被外境所动,才会落入自性执中,也才能真正构成大乘止观的基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基础非常重要!

相关文章

  • 《清凉池畔》

    以法为赠礼 四 当我们遇到好的禅坐机会时便会盘腿而坐,右腿放在左腿上面,右手放在左手上面,保持背部直挺,然后...

  • 《清凉池畔》

    序言 纷扰尘世间,我们营营碌碌的追赶着,赶往一个看似能给自己带来安乐的目标,却总是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下一段行程...

  • 《清凉池畔》

    阿姜·查,泰国东北著名法师,生于西元118年,1992年元月圆寂,幼年入道,年轻时研究过基础佛法,戒律,以及经典,...

  • 《清凉池畔》

    以法为赠礼 二 让我解释的更清楚些,现在我们正坐在平静的森林里,这儿,如果没有风,树叶会保持原状静止不动,而假...

  • 《清凉池畔》

    以法为赠礼 三 “心”是什么?心并不是真的什么“东西” 依照传统上的说法,心就是那个能够去感觉或意识的,...

  • 周勇//9.14白露八日//声声慢·秋桂送芳曲江香

    题记:秋风过,送清凉。穿过曲江池畔,遥望片片金黄。鸟儿摇碧玉,金菊迎秋放。湖边小路,飘来沁人香。寻香,见满树...

  • 池畔秋思

    蓝天如洗秋阳暖, 漫步遐思小池畔。 绿竹轻拂白云影, 锦鳞翔游自怡然。 恩怨情仇红尘事, 得失去留如云烟。 拈花一...

  • 路经池畔

  • 曲江池畔

    谁擎纸伞经过,惊扰世外烟蓑,你消失以后,心事锁空楼,绝笔留下一首,让人读到白头,往事不忍戳。 从前听别人问有没有一...

  • 天净沙. 池畔

    园林绿水蒲葵。日斜枝密余辉。草颤金鱼戏水。立身如寐。内心何事萦回?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凉池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be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