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年谱(283)】1943年,毛泽东50岁。
1943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延安群众敲锣打鼓,扭起秧歌,到毛泽东住处拜年。毛泽东看新秧歌剧《兄妹开荒》演出时,称赞说:“这还像个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样子。”
毛泽东在同前来拜年的干部和群众代表谈话时,问大家能不能做到“耕三余一”,并指出在大生产运动中主要是把劳动力组织起来,搞变工互助。
《兄妹开荒》
1943年2月5日,是农历癸未年的春节。
这一年春节期间的延安,特别是城南门外广场,人山人海,各界军民两万多人聚会,庆祝中美、中英订立新约,废除近代以来两国对华不平等条约。
在新年和春节的宣传工作中,鲁艺一反过去只重视大型节目和剧场演出的惯例,而学习和采用了陕北秧歌和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创造了《大秧歌》《拥军花鼓》《兄妹开荒》等节目。
鲁艺教师王大化、一年级学生李波演出的秧歌《兄妹开荒》受到热烈欢迎。
《兄妹开荒》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依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原名《王二小开荒》,后以群众通称的《兄妹开荒》定名。
《兄妹开荒》采用秧歌的形式,但摒弃了旧秧歌中常有的丑角以及男女调情的成分,代之以新型的农民形象和欢乐的劳动场面。其歌词加起来也只有270多字:
男: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叫得太阳红又红,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合:怎么能躺在热炕上作呀懒虫
男:扛起锄头上呀上山岗,站在高岗上
合:好呀么好风光
男:站得高来看得远那么依呀嗨
合:咱们的地方,到如今成了一个好解放区,那哈依哟嗨嗨哎嗨那哈依哟嗨, 到如今成了一个好解放区,那哈依哟嗨嗨哎嗨那哈依哟嗨。
女:太阳太阳当呀么当头照, 送饭送饭走呀走一遭,哥哥刨地多辛苦!
合:怎么能饿着肚子来呀劳动?
女:挑起担儿上呀上山岗,一头是米面馍,
合:一头是热米汤,
女:哥哥本是庄稼汉那么依呀嗨,送给他吃了,
合:要更加油来更加劲来,更多开荒,那哈依哟嗨嗨哎嗨那哈依哟嗨,要更加油来更加劲来,更多开荒, 那哈依哟嗨嗨哎嗨那哈依哟。
https://v.qq.com/x/page/d3341zeojio.html
浓郁的泥土气息与农民特有的诙谐交织在一起,使一出剧情十分简单的小戏演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兄妹开荒》在春节的演出,一下子轰动了,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干部,都非常喜欢。
毛泽东在黄土飞扬的大风中坐在长板凳上观看,李波回忆说:
“毛主席身上也落了一层黄土,但他并不在意,也不避一下风,这时毛主席身边的一个人往他嘴上捂了个大白口罩,毛主席马上用手扒拉开,只是兴奋地张着嘴哈哈大笑。”
艾克斯在《崭新时代,崭新的文艺》一文中,叙述了1943年2月9日延安文艺活动的盛况时说:
“鲁艺秧歌队百余人今起连续在杨家岭、中央党校、文化沟、联防司令部等处表演。领头工农形象,手持斧头镰刀。新节目有王大化、李波演出的《兄妹开荒》,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任弼时、陈云同志看后,认为很好。毛主席连连点头,赞道:‘这还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你们觉得怎样?’朱总司令说:‘不错,今年的节目和往年大不同了!革命的文艺创作,就是要密切结合政治运动和生产斗争啊!’”
一时之间,《兄妹开荒》不仅风行于各解放区,在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也得到热烈赞扬。
《兄妹开荒》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最早的一批文艺成果之一,2022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列入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
“耕三余一”和“变工互助”
“耕三余一”,意思是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出自《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余一"的口号,号召农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续范亭 《五百字诗》:“耕三须余一,岁岁不恐惶。” 马可 《夫妻识字》:“努力耕种,积草囤粮,耕三余一,防备灾荒。”
关于变工互助,在历史上,变工是由两户或两户以上的农民相互调剂使用劳力、畜力与农具,以满足各自农业生产上临时需要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在各地称谓不同,有的称“变工”“换工”,也有的称“搭工”“拨工”“兑工”等。变工之形式主要有:人工换人工、畜工换畜工、人工换畜工等。
传统变工是农民为农时生产所迫而采取的一种救济互助之策。毛泽东说:
“变工队一类的合作组织,原来在农民中就有了的,但在那时,不过是农民救济自己悲惨生活的一种方法。”(《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8页。)
中共领导开展变工互助事业,最早可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
1931年夏,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在农民自发组织的耕田队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互助社。1933年春,江西省瑞金县还出现了耕牛合作社。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曾先后颁布了《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训令》与《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现代经济史组编著《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243、261—263页),为中央苏区变工互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令上的保障,有力推动了苏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全面抗战的到来,变工互助运动首先在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兴起。
变工队是最初的形式,只是它与传统变工相比,不仅其组织规模日渐扩大,而且形态也更为多样化,主要有劳动互助组、妇女学习组与义务耕田队等,其中尤以劳动互助组最为典型。
变工队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日根据地劳动力极度缺乏的困难局面。但随着运动的深入,传统变工固有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变工互助仍然是自发性与季节性的行为,农忙时兴,农闲时散,无法形成一种有组织的常态行动;二是变工互助基本上只是在本宗族内部或亲戚之间进行,无法打破传统宗族观念的束缚,导致变工组织的规模均不大。
为摆脱此种困局,将原本临时性的变工互助组织改造为长期性的互助合作组织,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推动下,一种新型的变工互助组织形式——劳动互助社,从1939年底开始浮出水面。
但是,由于在推行变工互助运动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而未能注意到如何去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即培养其集体意识,从而将变工互助组织打造成一种“为群众谋得物质利益与改善人民的生活”的群众性组织,这种形式一度被放弃。
在1942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一方面肯定抗日根据地变工互助运动所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也指出一些地方存在的领导工作不力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他们缺乏实事求是与积极努力的精神,他们缺乏创造性,他们觉得农业上没有什么工作可做,或者不知从何着手,于是只提出‘春耕’、‘秋收’等空洞口号,自己采取消极态度,让农民自流地去干,政府只是事后登记一下。”(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大众日报社1943年版,第17—33页。)
他在报告的结尾特别指出,除了要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外,还应大力组织劳动互助社,更加有力地发展农民的集体劳动。
1943年后,其他抗日根据地也开始重视变工互助运动的开展。
从变工互助到合作社
当人们在考虑怎样将抗日根据地农民的集体劳动普遍推行开来,以及如何改变劳动互助组的临时性特征,将之向更加富有生产效能的方向发展时,合作社就应运而生了。
合作社也不是新生事物,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为打破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中央苏区便已出现了消费合作社。
全面抗战爆发后,发展生产合作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在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办事处的协助下,陕甘宁边区于1939年成立了10个生产合作社,此后一些资本较为丰厚的消费合作社也开始兼营生产业务与运输业务。(参见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陕西省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7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
毛泽东肯定抗日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与减租减息起到了破除与减轻农民封建束缚的积极作用,他将之称为生产制度上的“第一个革命”;同时也提出了应该“建设在以个体经济为基础(不破坏个体的私有生产基础)的劳动互助组织,即农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他将之称为“第二个革命”。(毛泽东:《论合作社》,《群众》第9卷第3、4期合刊(1944年2月),第118页)
1943年11月29日,他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了《组织起来》的讲话,对发展农业生产与组织合作社问题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与方向。他说:
“经过去年高级干部会议的提倡,今年一年的实行,边区的劳动互助就大为条理化和更加发展了。今年边区有许多变工队,实行集体的耕种、锄草、收割,收成比去年多了一倍。群众看见了这样大的实效,明年一定有更多的人实行这个办法。我们现在不希望在明年一年就把全边区的几十万个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都组织到合作社里去,但是在几年之内是可能达到这个目的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932页)
他希望各地除了提倡农业生产合作社外,还应提倡包括各种业务在内的综合性合作社,其中特别提到了延安南区合作社是这一类型合作社中的典型代表。【南区合作社是此时陕甘宁边区运行较为成功的一个综合性合作社。该合作社成立于1936年,经过几年的发展,其民办公助、民主管理与多种形式入股的运行模式,成为了后来解放区各地推行合作社的样板。详情参见张和堂《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南区合作社》一文,载杨团、葛道顺主编《社会政策评论》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261页。】
变工互助运动的广泛开展,不仅提高了抗日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为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后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中的阶级状况,解放了广大妇女,给农村送去了先进的思想观念。这都为解放战争中解放区的建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顺利开展农业合作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贺金林:《抗日根据地的变工互助运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