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篇幅虽长,但因是民歌,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授课之初,我在检查了重点字词的意思后,品析古诗。
在品析中,我抓住诗歌的脉络,重新组合了诗歌内容,按可汗点兵、木兰叹息、决定从军、从军准备、征战沙场、凯旋辞官、家人团聚、恢复女装、巧妙回答的顺序,引导学生理解木兰英勇善战、征战沙场的女英雄形象与重视亲情、眷恋家园的小女儿形象。
后对重点诗句赏析,着重品析了木兰出征前的紧张、有序准备的句子,以及木兰回家后父母弟妹热闹、喜悦的欢迎场景的句子……,让学生明白这两种排比铺陈均是为内容服务。
也就是写作的内容和形式永远是统一的。
还训练了学生品析诗句步骤、方法,以及对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理解能力。
在这首诗的学习中,我之所以把诗歌的内容重新以时间为序排列,是因为这样学习便于学生理解内容。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导理解诗歌的内容,品析运用的手法,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内容分析形象的能力。
在引导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发言,如有学生分析得不准确,我会用轻松的语气引导他们,从而化解学生说不准确的尴尬,并且和他们一起准确遣词造句,表达意思,从而帮他们树立能回答对问题的信心。
整节课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表情生动,有一部分同学举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剩下的同学坐着也在与发言的同学,引导的我互动,课堂上时时有语言的交流,处处有智慧的碰撞。
不用问学生,我也知道这是一节学生有收获的有效课堂。
在这一节课的授课中,我总给一节好课的形成要素:首先课前要深入研读教材,设计适合学情的教学设计;其次课中老师应该洋溢着笑容,轻松与学生交流,引导一定要对问题有针对性,尽可能让发言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说出与问题吻合的答案。
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收获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恋上语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