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181396/f0940e9000ea73e5.jpg)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谨和五味,实乃《黄帝内经》饮食养生的重要方面。
正常饮食,当酸、苦、甘、辛、咸五味平衡摄入,以“味和”为要。五味只能平和、而不能偏重,如口味不能太重。用《内经》的话来说,就是要“谨和五味”。
五味入体 各有所偏
食物中如果五味平和地摄入,则食物五味能化生阴精阳气,滋养五脏气血;反之,则阳虚阴亏,气血衰少。
另外一方面,五味进入体内之后,各有所偏。《内经》说“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说明五味各有所主,而五脏各有所需,五味入内,据所需而供之所主,则五味调和,起到补偏救弊、补养五脏的作用。唯其如此,才能“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谷)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内经》)。所以明代《养生四要》中说“五味稍薄,则能养人”。
然而,现实生活中,五味偏嗜者不少。其对健康带来的损害比比皆是。用《内经》的话来说就是“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藏),伤在五味”,其间道理,可用《内经》来解释,即“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饮食偏嗜,就会偏助某一脏,导致该脏功能的偏盛偏衰,进而影响五脏的生克制化关系,导致种种疾病的产生。如《内经》在其《生气通天论》篇中明确举例 “多食咸,则脉涩泣而变色;多食苦,皮槁面毛拔;多食辛,则筋急面爪枯;多食酸,则肉胝面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