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这部影片,我想我真的已经忘记多久没有听过唢呐的声音了。
以前村里有红白喜事的时候,都会请来唢呐匠让他们奏乐。这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习俗。我的小爷爷就是一位唢呐匠,那天他在家庭群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希望大家有时间的话就去看看《百鸟朝凤》这部影片吧,也算是完成我一个未完成的心愿。”大家沉默了很久,都没有说话,后来哥哥说了一句:“小爷爷就算您不说,我们也会去看的。”其实我们都明白:因为家庭原因抑或是时代的变化,小爷爷的唢呐早就被他收起来,与其说是放下倒不如说是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回到影片,游天鸣最后到底是选择了坚守还是选择了放弃我们无从得知。我也从未想过去看原著,因为或许答案已经埋在我心中了。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游天鸣其实并非自愿去学唢呐,而是因为他的父亲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希望他可以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于是游天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拜了焦三爷为师。但是游天鸣他是懂事的,善良的,所以才有了后续的发展。
后来,来了一个师弟——蓝玉,刚刚开始的时候,蓝玉似乎更受到师傅的宠爱,而游天鸣则被冷落在了一旁。然而最终焦三爷却把焦家班传给了游天鸣,看似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导演在片中早已经埋了了伏笔,其一是当两人一起去帮师傅师娘割麦穗时,蓝玉把割完的麦穗任意丢下,只管速度却不计后果。而游天鸣则是踏踏实实的把麦穗割好并小心翼翼地放到一旁。从中便可以看出游天鸣的德行要比蓝玉更加端正。其二是焦三爷在芦苇丛中让两个人听鸟声时,游天鸣的天分明显高于蓝玉,这也满足了吹“百鸟朝凤”的要求之一,其三是当着火时,游天鸣没有立马逃跑而是想着去救唢呐,而蓝玉则是第一时间选择了逃跑。仅仅从这三个细节之中,我想在焦三爷的心中早就有了答案。或许在外人看来,蓝玉的技能远远高于游天鸣,但是唯有焦三爷自己心中明白天鸣才是最合适的接班人。
当游天鸣作为新班头第一次带领游家班去接活时,我们看到了如今人们对于传统技艺的一种漠视。游天鸣去看望焦三爷时,焦三爷拿出了珍藏多年的好酒,他问游天鸣:“你知道我当初为什么会收你做徒弟吗?”“是师傅怕我爸把我打死”“是你扶你摔倒父亲时留的那一滴眼泪”。一滴眼泪便让焦三爷收下了这个徒弟,看似荒谬实则说明焦三爷看到了游天鸣的品性单纯。也是这个细节便改写了游天鸣的一生。
喝醉了的焦三爷拿起流传百年的唢呐吹奏着,在那小小的房间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灵魂在天地之间用尽生命在演奏着这最后的绝唱,也说出了这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一句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我想最让人动容的还是应属焦三爷在替徒弟吹《百鸟朝凤》时,大家看到血从唢呐流出来的那一刻,这一幕真的让人压抑到震撼,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焦三爷?使他即使在身体如此恶化之下仍然选择坚守,仍要吹完这首《百鸟朝凤》。
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游天鸣为了完成师傅的夙愿,去找他的师兄们。可是,一个手指已经残废,一个是恶病缠身。他们都无法再吹响曾经深爱过的唢呐了。当游天鸣、蓝玉、秀芝一起走在城上时,我们看到镜头转向街头一个靠唢呐在街头卖艺的乞丐时,一种悲凉之感油然而生:难道这就是游天鸣的未来?
故事的结尾最终还是没有把游家班凑齐,在唢呐之王焦三爷的坟前,只有游家鸣一人在吹奏《百鸟朝凤》,在万物之间,他显得是多么渺小。焦三爷的魂灵离去除了说明他的逝世又在向人们述说着什么呢?人已逝,唯有百鸟朝凤的旋律仍在天地之间回荡着。
或许这部影片更加倾向于对于人物的塑造,焦三爷无疑是这部影片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一个形象,他似唢呐如生命,每次演奏似乎都把自己灵魂渗入其中,人与唢呐融为一体,便吹奏出了人间绝唱。但同时,作为一部文艺片,且是以陕西地区作为背景似乎影片中缺少点地方味。人物冲突营造的也并非非常强烈。
在当下影片逐渐商业化的形势之下,这部电影在刚刚上映时似乎非常凄惨,电影院中的排片量可谓是少之又少,在方励导演一跪之后,这部影片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毋庸置疑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但是这一跪之下背后所折射出的故事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了解呢?有人说这是作秀,有人嘲讽……质疑之声似乎涵盖了方励本身所想要真正表达的,这何尝不是一种无奈之举呢?然而大家都应该明白:没有任何一部影片能够做到完美,没有瑕疵,毕竟总口难调,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自然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不去讨论这部影片的制作如何,单纯的只是从这部影片的题材内容上来讲,我觉得其本身就是一大亮点,唢呐作为传统文化,不应该被人们忘记,更不应该对坚守传统文化的人给予嘲讽。在当下,我们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对人们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唢呐声的渐渐消失,与其说是一种遗忘倒不如说一种无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