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怎么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
A2:记得有段时间,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成功学的书籍,各大名企创始人的经历更是被其屡屡吹颂。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渴望成功。而当今时代,由于自媒体的发达,我们更容易看到别人的生活,在不经意的比对之间,这种渴望被无限放大。
看着朋友圈,别人的假期,都是往国外跑;别人的孩子,上的都是贵族学校;别人的生活,都是各种高档餐厅。
而自己呢?只能在996的压迫之下,勉勉强强在大城市里生存的一席之地;只能在离家不远的景点逛了一遍又一遍;只能在餐厅里挑着最便宜的菜点。
自己的不满,还能在抱怨几句老天不公后烟消云散。但,这一旦牵扯到孩子,谁都不可能按耐得住。
所以,当“让你的孩子领跑于同龄人”这句话一出现时,更是令许多宝妈为之疯狂。妈妈们都是伟大的,这点不容置疑,她们把最好的爱留给了我们,今天在此祝妈妈们妇女节快乐!
让我们继续回到讨论,我记得,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也都是在那时崛起的。其实,妈妈们都是担心孩子在长大后没有一技之长,会在以后和同龄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本心是好的,科学研究也表明了培养孩子们的某项兴趣确实可以促进孩子智力的开发的。但是,很少人有注意到一个前提,那就是孩子要自主地去探索。
有时,我也在想,我们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某种东西?都说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最强的,因为他们这个时期对周围的观察是最敏感的。当我们在为孩子未来的生活焦虑时,难道孩子感受不到吗?
这会不会在他们脑海中形成一个印象:未来的竞争很激烈,我未必能够在以后过上很好的日子。
我们总是过分追求孩子个人能力的提升,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在孩童时期所形成的一些“错误”印象。
在我看来,合作能力才是目前最应该培养的。一个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人,才能真正成长为对社会有所帮助的人。
说到这里,就可以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在由一个老师连任几年小学班主任的情况下,怎么保证孩子的学习成绩?
其实,我个人更倾向于,成绩在小学时期(至少前几年里)是不公开的,因为家长们的某些反应可能会让他们过早否定自己。
比如,看到孩子的不及格试卷,家长难免怒冲中来,“我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你就考了这分数,蠢得跟猪一样!”
在这个时期,孩子还未真正地脱离父母,在孩子眼中,父母仍然是他们的权威。也就是说,听到这句话,孩子们不会跟我们常人一样,觉得这是激将法;而有可能会信以为真,然后把父母的气愤归功于读书本身这件事,自然而然,厌学情绪就产生了。
一旦这种印象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且不能够及时修正的话,那么以后,他一旦遭遇挫折,首先想到的不是克服它,而是转身离开,然后对自己说,“我不适合这个。”最终难免一事无成。
所以,我觉得,小学的前几年级里,主要是老师能够观察发现并帮助父母解决掉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不良的“印象”。(这里可以参考前面写过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缘由)
同时,小学作为孩子第一个与陌生人建立联系,相互合作的一个平台,就显得更加重要。前面我们也说过,孩子的观察力是惊人的,但他们观察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你会发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他们会知道彼此最擅长的东西是什么,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就算没有成绩这东西,他们也知道班上谁在学习上是最得心应手的。
但是成绩的出现,会使某些孩子,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在这个学科都赶不上名列前茅者,对此可能灰心丧气,本来有兴趣的学科霎时间索然无味。
更有甚者,过分夸大成绩的作用,说是考的不好的以后是过不上好日子的(这好像在我身边很常见)。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这里是不建议过分夸大事实,来恐吓孩子,以达到让孩子好好学习的目的的。因为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是厌学,觉得我是不可能学会的;就是叛逆,不学习来证明自己照样可以过的很好,这是在拿自己的未来做赌注啊!
在孩子能够正确认识到成绩的作用之前,我觉得这些可以暂时交由老师处理。家长的重心,则更应该放到孩子个性和习惯的养成上,配合老师,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总之,当唯分数论这种观点逐渐地人们当作茶余饭后的笑点时,我相信,整个社会会朝得更加健康的方向去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