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以文字为生计的文人墨客,关心出版行业是必然的一件事情。一本书便是在出版的孕育下诞生的,文字工作者负责撰写,若是要将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出版是一个重要途径。所以,为了了解出版的来龙去脉,我阅读了两本关于出版的书籍,一本是《内容之王:出版业的颠覆与重生》,一本是《老猫学出版》。前者是英国人所写的,作为一个老牌出版国家和一个拥有着许多优质出版社的地方,这本书比较专业,偏重理论,从历史等各种宏观角度去描绘出版业的变化及对其的展望。后者是台湾人所写的,比较个性化,多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更加注重实际操作。
我从两本书中受益匪浅,先是了解了出版业发展从古至今的来龙去脉,然后又明白一本纸质书的诞生是多么耗费心思。
英国是一个老牌的出版之国,尽管中国人很早就研发了造纸术,但却并未因着纸张的出现而涉猎出版行业。英国的历史中,那些达官贵人和教皇阶层才能够接触到书籍,知识是一种尊贵的象征,因此贫民百姓不得随意获得书籍。出版业的管理权都落在了权贵阶层和教职人员的手中。
马丁路德为了普及基督教,进行了改革,伴随的便是古登堡印刷术的普及,从此《圣经》人手一本。
从历史的角度观看,出版是件极其高雅、极其严肃的事情。
如今,数字化时代的出版却显得轻而易举。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一篇内容就是出版的一个表征。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碎片化。
除了自媒体的新型出版模式,电子书和纸质书孰优孰劣的话题热议不断。但纸质书仍旧有其市场,许多预测者一直反复预言纸质书将在未来几年消失,结果却大跌眼镜,发现纸质书仍然十分活跃,甚至出现了许多以强调和美感为主线而横空出世的新一代书店,比如方所、言几又、钟书阁。
读了《老猫学出版》之后,有点理解为什么纸质书无法完全被电子书取代。
纸质书的制作是极其耗费心思的,从封面的设计、页内设计、色彩的调配、字体的大小和形状、腰封的设计、排版等不仅内容上要精挑细想,更是在美感上要思量一番。此外,材质上的选择又是要想尽一切办法与内容匹配。
电子书带给人便捷,让人不用捧着厚重的书到处行走。正因为它的便捷性,体现了其廉价性,它的出现多少是为了给人带来点儿消遣的意味,而正是因为电子书的出现更加体现出纸质书的价值。纸质书的美感、质感、阅读的舒适度都是电子书无法代替的。
懂得欣赏纸质书的人,显得更有品味、更加有文化、更加上档次。
大多出版的书籍都是先出版成纸质书籍,而后再出版成电子书籍,顺序里是否有着一种重要性的排序呢?出版的流程里有审核、推广、铺货等等,审核的环节一要通过出版社的层层编辑检验,此后要获得书号时,又有着国家层面的检验,可谓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挑选过程,经过了层层筛选挑选出的内容自然要比自媒体的内容优质许多,至少不敢不负责地乱编一气。
出版体现了出版内容区别于自媒体的价值,出版环节仍旧是当今时代极其重要的环节。若是想要获取高质量、认真负责的书籍,最好去看好出版社出版的读物。好出版社的门槛就把许多粗制滥造的内容淘汰在外了。所以关注下出版社出版过得书籍和出版历史也能知晓出版社的实力高低。
纸质书和出版社不会消失,只有差的内容才会逐渐在文字的丛林中慢慢被排挤出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