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欢喜各家愁。有时候,你会感到生无可恋。父母的一句话,会象刀子似刺痛心窝。或命运多桀,造化弄人,苦不堪受。
家一,爸爸“这个小子样样不如我女儿,文凭,能力,家境,见识,身高,我女儿敢嫁给他,就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一分钱,最好本省城这块土地,她都别想再踏回来,她最好给我滚远远地去过她的苦日子,自作自受去,别让我看见,你苦不关我事。”“老婆,你最好听明白我的要求,明确传达我的旨意,凶她,吼她,骂她,告诉她,不听话,不看清现实就要断绝关系”。“女儿回家,不喊我,径直回屋,玩她自己手机,我会喊她滚,还不如去住酒店。不能听进爸爸苦口婆心,良言劝谏,就是不认我这爸,她就该滚,滚得远远的,权当没了这个女儿。”
妻子“我不需要丈夫,而他象个孩子需要我。我都快烦死他了。我身边的人都希望他出差,少回来。”
家二,妈妈“我给女儿买房买车,出资让她去任何国家旅游。如果女儿工作不开心,介意同事评论,我希望她辞职,只要她快乐,我愿意养她。如果有哪家男孩,无论他身高,文凭,家境,只要他对女儿好,不介意女儿的种种不好,我都愿尽自己全力去成就这个男孩的事业梦想,去解决他原生家境困难,把他当自己儿子看待,去包容他其他性格缺点。”
妻子“我害怕失去丈夫及女儿任何一个人,我不能想象看不见他们我怎么度过漫长岁月。我竭尽所能想让他们过好每一天,给予他们我所拥有的,而只求他们快乐长寿,彼此陪伴”。
为何家一的父母与家二父母如此不同?家一的女儿“我爸一喊我滚,我真难过,在外无处可去,在家无处可安”。
家二的女儿“我想着,也很努力,去过正常人的生活。无论怎么痛苦,我从未想自杀。我很痛苦,我老想如何战胜我的痛苦。我不想我的父母因我悲伤而悲伤”。“父母希望我快乐,给予我一般孩子能拥有的物质。而我则更希望自己象正常人一样懂努力,靠自己,能创造,有付出。”
心理学上有个疗法叫罗杰斯求助者中心疗法。大致是说当你无条件积极关注对方,对方会以自发地积极方式获得成长。你以一个容器似心态,去装载对方各种行为等,对方会产生安全感,被爱感,归属感而自发更愿努力去开创积极人生。
曾有家三的孩子“我还不如我妈喂养的宠物狗,或花草。她对侍它们永远和蔼可亲,笑容可掬。对待我却百般挑剔,种种不满意,看不惯。”
当父母看似轻描淡写“孩子应该听话”。其实这“应该”已悄然变成“一种暴政”。有多少父母可以做到家二父母般去无条件地付出呢?
有的人可能会误解“无条件的付出”为“宠溺”。宠溺是抹杀,无视对方本该自发努力而一味满足的方式。无条件的关注是基于对方自发自愿努力而我方主动付出,不求物质或同等回报的满足方式。
愿天下父母皆重回课堂,认真学习“父母的角色”。别再落尽一番“可怜父母心”。
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你也将不能再拥有同一个孩子,珍惜正拥有,付出你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