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游戏的智慧(73)什么是真正的“游戏化培训”?

游戏的智慧(73)什么是真正的“游戏化培训”?

作者: 周溪乔_体验学习培训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1-29 17:54 被阅读0次

作为一名培训师,我能感受到近几年在培训领域,“游戏化”的热度在一直提升;然而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游戏化”,你的答案是什么?自愿参与、目标、规则、反馈、对了,还有玩家、心流...如果这些是你的答案,很遗憾,你对“游戏化”的理解跑偏了。

前几年《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大火,美女作者对游戏的解读成为很多人这一领域的“启蒙”,这是本好书,我也读过好几遍,不过它更多地是在研究游戏本身及其意义,而非“游戏化”。网络上对“游戏化”的解读,随手搜了搜,能列举出来的如下:

坦率地说,以上对“游戏化”的理解过于偏颇,时代已发展到公元2020年,“游戏化”的应用场景早已无处不在,简单地说:游戏化=将(游戏思维+游戏机制)应用于非游戏场景。

作为一名培训师,当然要重点聊“游戏化培训”,培训是学习的场景之一,本来不是“游戏”,运用了“游戏思维”+“游戏机制”后,就成为了游戏化培训。比如以下场景:

在课程开始阶段,给每位学员分发同等数量的筹码/代币,告知大家它们的用法是,当你觉得任何一位伙伴在整个培训期间有出色的表现(提出好问题、解答问题、积极发言、维持学习秩序...)时,可以将你手中的若干代币送给TA,表达你的欣赏和感激。

这是我常常在“游戏化TTT”课程中举的一个例子,你看,整个过程没有玩任何的游戏,只是应用了游戏思维+游戏机制,这就是典型的“游戏化培训”。我最常见到的一种对“游戏化培训”的误解就是:在课程执行过程中玩游戏=游戏化培训。对于在课程执行过程中玩游戏,客户的反馈不一,两种典型我都遇到过:

典型一、周老师,课程过程中玩的任何游戏都必须事前和我们说清楚,以免浪费大家的时间;

典型二、周老师,多带大家玩点游戏吧,学员都挺年轻的,上课过程别太枯燥了。

以上都是对游戏化培训的误解,作为一名重度“游戏化”的学习者与实践者,通过对相关书籍的研读,将我的一点心得呈现给大家。

游戏思维=以一种有计划、有方向的方式获得乐趣的思维。游戏机制=推动游戏进程与玩家参与的基本流程。【摘自凯文 韦巴赫&丹 亨特的《游戏化思维》】将游戏思维+游戏机制用于培训,就是“游戏化培训”。

从我本人的经历来看,培训课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学员的参与意愿。我将学员的参与意愿分为3个等级(参考游戏玩家的分级,但是游戏玩家通常可分为4个等级,多一个情感型参与),分别是:A、被迫型参与、B、尝试型参与或交易型参与、C、满足型参与。几乎每次课程,课堂上都会有10-20%的学员属于被迫型参与者,基于各种原因(大多是工作太忙)不情愿参与到课程中,其余80-90%的学员则属于尝试型或交易型参与者,几乎很难遇到满足型参与者;因此,“游戏化培训”就成为我应对这种“挑战”的不二选择!

要应用游戏思维,你先要知道“魔环”理论。荷兰哲学家Johan Huizinga 在《游戏的人》一书中提出了游戏的“魔环”理论,又被称为“魔法圈”理论。它是指游戏可以构筑起一个“魔环”,将玩家与外部世界暂时隔离,是一个独立于真实世界的存在。游戏规则仅适用于游戏过程中,“魔环”的边界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虚拟的,玩家愿意接受并遵循这一规则。依据这一理论,你可以借助语言、道具、环境布置、有逻辑顺序的游戏项目营造出一个与课程主题相关的“魔环”,为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欢乐。

应用游戏机制相应地要简单些,常见的可用于培训的游戏机制有:挑战、竞争、合作、交易、奖励...游戏的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历史几乎一样悠久,今天游戏化的应用场景更是无处不在,谁敢说培训这件事不能在变得更有趣的同时也更有效呢?

如果你是一位培训师,如果你想了解、学习如何将你的课程“游戏化”,欢迎给我留言索取“游戏化TTT”课程大纲。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我不需要你打赏、点赞(当然也不反对😄),欢迎你的转发、传播,让更多对“游戏化培训”感兴趣的人群能看到本文,2020年,让我们一起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培训更有乐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戏的智慧(73)什么是真正的“游戏化培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yv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