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类:家庭教育
术语查询:管控功能 、工作记忆、快节奏电视节目(在微信公众号内回复信息,如“管控功能”,即可查询术语含义)
原文标题:Predictors of Behavioral Regulation in Kindergarten: Household Chaos, Parenting, and Early Executive Functions《儿童在幼儿园的行为管理表现预测因素:家庭混乱、父母管教和早期管控功能》
发表信息: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6, Vol. 52, No. 3
一个乱糟糟的家—负面管教的父母—低管控功能的孩子→让幼儿园老师头疼的“捣蛋鬼”。不说话的课堂,看不见的线。
早教?
这就是早教。
(PS,这一期有介绍提高管控能力的小游戏哦!)
一个拥挤、杂乱、嘈杂的家?没搞错吧?!
这文章是写给隔壁“阿三”看的吧?一个有体面工作的中国城市家庭,小孩有年轻父母供着,年轻父母还有宝刀未老的退休党供着,居住条件怎么着也沦落不到这个地步吧!
说的也是。可是你知道我说的拥挤、杂乱和嘈杂都是怎么个拥挤、杂乱、嘈杂法?而且,如果小孩子是给退休党照看,退休党家里是个什么情况?如果是给保姆照看,在你回家之前,保姆会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我们还是应该看孩子的主要带养环境嘛。
暂时先把“你家看起来怎样”这个话题放一边,来谈一谈家庭环境会影响的对象:小朋友的管控功能。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讲,“低管控功能”可能是个新词汇。
那什么是管控功能?管控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有时也被称为执行功能,是一系列控制行为的认知过程,指为了完成既定目标而有选择地进行、并驾驭自己的行为。比如,在脑海里掂量不同的想法;在采取行动之前花时间先思考;迎接新的、不曾料想的挑战;抵制住一时的冲动;保持注意力集中。
管控功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能力,它被用来管理和控制工作记忆(相当于人脑内存)、注意力、决策、 抽象思考、推理等认知过程。这种功能从婴儿期就开始了,3-5岁时有一个大的发展,一直到青年时才达到高峰。有个好消息是,管控功能还是可以被训练的。
通过下面这个小游戏就可以看出来一个小朋友的管控功能发展得如何?
听好了!我说“左”,你就举右手;我说“坐”,你就站起来......总之,实际行动和听到的口令反着来就对了。
1,2,3,
“闭眼!”
老实说,你闭眼了嘛?还是过了一秒钟,才做出反应?
一个管控功能高的孩子,就可以较好地抑制住自己听从口令的冲动,而有选择地做出与之相反的行为。如果以前不常玩这个游戏的话,一个三岁和六岁小朋友的反应差别是很明显的。如果你的小孩刚开始表现得抑制不住的“听话”,你可完全没必要着急(难得这么听话,也许应该偷着乐吧)。负责管控功能的大脑区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育的,别期待一个三岁的身体里装着一个六岁的大脑。
说到这里,你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管控功能低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时容易调皮捣蛋了吧?不能较好地抑制冲动、控制行为和集中注意力,就比较容易成为让老师头疼的“捣蛋鬼”。
有一项很重要的上学准备就是要有行为管理能力。从认知方面来讲,行为是否自律和早期管控功能的发育息息相关;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则可能关系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甚至直接影响未来的生活质量。
“哟喂!管控功能这么重要的。快说,在哪里可以给小孩报个班!”
“呵呵。”
虽然人为训练对管控功能的提高有所帮助,但家长或老师更该关心的是其他更有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素,比如:压力、少觉、孤独感、缺乏运动、家庭贫困及相关的风险、负面管教等等。还有,一个脏兮兮、乱糟糟、不安静的家庭环境!!
说了半天,终于说到了今天的重点。
|一个乱糟糟的家|
家庭混乱(Household chaos)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居住环境混乱和家庭不稳定。
1)居住环境混乱(Household disorganization):说白了,脏、乱、差,外加一个噪音污染(可能来自电视噪音、快节奏电视节目或邻里噪音等)回复信息”快节奏电视节目“,查询术语含义。如果这一切正在发生,是每个家庭成员和小孩都要天天经历的。“居住环境混乱”可以表现为以下5个具体方面:
· 家庭密度高(房间数÷居住人数);
· 背景噪音不断(一天当中电视打开的小时数);
· 家来客时基本不做准备工作;
· 干净程度差;
· 有来自周围邻里的噪音。
2)家庭不稳定(Household instability):指的是家庭组成和居住环境的经常变换,比如:经常全家搬到一个新的住所,经常换后爹/后妈(这在欧美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家庭成员的一般变化等。虽然“家庭不稳定”不像“居住环境混乱”那样,不太可能每天都经历,但一年几次地重复发生的话,也会造成儿童(特别是学龄儿童)的低水平表现。“家庭不稳定”的具体表现为:
· 搬进搬出的人员数多;
· 搬家次数多;
· 妈妈这个角色的变动次数多;
· 爸爸/祖母这个角色的变动次数多。
|结论部分|
研究者跟踪调查了1292个出生于美国乡村家庭的孩子,从他们出生一直到三岁。然后根据这三年来家庭居住的情况,来预测他们上幼儿园时的行为表现。实验结果发现:
·一个乱糟糟的家—负面管教的父母
长期的家庭居住环境混乱(拥挤、脏乱、嘈杂)和父母的管教方式息息相关。居住在环境杂乱嘈杂的环境,可能会造成父母不能及时地对孩子需求和行为作出反应;或者在父母试图进行回应或教育的时候,经常被无端打断;而处在这样环境下的父母,也比较容易对孩子进行惩罚和严苛的负面管教。而家庭不稳定这个因素,则没发现对学龄前的儿童产生如上影响。
·负面管教的父母—低管控功能的孩子
接受父母负面管教的儿童,3岁时的管控功能明显低于接受正面管教的儿童;且这些儿童在3-5岁时管控功能的发展也相对较慢。
·管控功能的孩子→让幼儿园老师头疼的“捣蛋鬼
儿童管控功能的高低和进步的快慢可以预测他们在幼儿园后期的行为管理表现。
总结:一个拥挤、杂乱、嘈杂的家庭居住环境不会直接“培养”出一个幼儿园的捣蛋鬼,但会通过影响父母的管教方式影响孩子管控功能的发展,从而影响孩子未来上幼儿园时是否自律。
|编后语|
如果你希望培养出一个从小自律的孩子,不妨这个周末就动手收拾房间并养成习惯;关掉充当“背景噪音”的电视;如果可能,不要把居住环境搞得太拥挤。如果以上都做到了,再请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管教方式,是否不经意间传达了太多“负面”的信息。
最后,如果有机会,经常和孩子做一做可以提高“管控功能”的游戏,帮助他们训练相关的思维过程。但最重要的影响,还是来自于孩子的主要带养人!
|福利社|管控功能小游戏
以下五个管控功能小游戏,不仅在研究里可以作为能力测试的工具,在活动教学中,也可以作为提高小朋友管控功能的小游戏哦!
·傻声音选择(Silly Sound Stroop)-在小朋友面前摆上两张图片,上面分别画着阿猫和阿狗。当听到“汪汪”时,选择阿猫的图片;当听到“喵喵”时,选择阿狗的图片。
·工作记忆容量(Working Memory Span)-给小朋友看不同房子的图片,并被要求记住两个特征:房子内部的颜色和房子里的动物。之后,再给他们看空房子的图片,让他们回忆其中的一个特征(房子内部的颜色,或房子里的动物)。随着房子图片数量的增加,测试难度不断加大。
·点/不点动物(Animal Go/ No-Go)-小朋友被告知,每当他们看到屏幕上出现一个动物的时候,他们就点击屏幕上的绿色按钮(发出声音),除非出现的动物是 🐖 。出现猪猪的时候,就不能按按钮。任务的难度随着在出现猪猪之前出现其他动物的次数增多而增加。换言之,如果连续出现5次其他动物,第6次突然出现一头猪,肯定比第3次就出现猪,要容易出错得多。
·盒子难题(Puzzle Box Task)-研究人员给小朋友一个特别的盒子,这个盒子必须严格按照三个步骤操作才能打开,打开之后可以得到里面的糖果作为奖励。研究人员口头告知小朋友们这三个步骤,考验小朋友的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对于有些小朋友来说,要按顺序、并且正确地同时记住三个具体的操作方法还是有些困难的)。
·头-脚趾-膝盖-肩膀(Head-Toes-Knees-Shoulders Task)-正式玩这个游戏之前,有一个热身运动——研究人员分别说“碰你的头/脚趾/膝盖/肩膀”的时候,小朋友就按听到的指令去做。之后,改变游戏规则:当他们听到“碰你的头”的时候,就要去“碰你的脚趾”;当听见“碰你的肩膀”的时候,就去“碰你的膝盖”,反之亦然。这个任务考察了三个和管控功能相关的能力:集中注意力听规则;动用工作记忆去记住并执行新的规则;抑制本能的冲动而做出正确的回应。
|延伸学习|
如果你发现自己除了孩子本身之外,找不到任何其他借口(比如居住环境),横竖就是一个比较容易焦躁、控制不住给孩子“丑脸”看的父母,那也许你该考虑在“如何进行正面管教”这件事情上再修炼修炼。
原创编译:
简书专栏“儿童发展与教育-学术成果平民化”
微信公众号“常青蒙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