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点:我试我学 VS. 你教我学
内容分类:认知发展
术语查询:皮亚杰、维果斯基(在微信公众号内回复信息,如“皮亚杰”,即可查询术语含义)
原文标题:The importance ofdiscovery in children's causal learning from interventions.《“发现”对于儿童从干预中进行因果学习的重要性》
发表信息:2010Frontiers in Psychology
爱因斯坦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游戏是最高形式的研究。
Play is the highest form of research.
不愧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之一,这句话说得确实要更有内涵得多。
此话怎讲......?
首先,学习方式没有好坏之分。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学习领域,学习的方式本来就应有所不同。如果一个孩子去学钢琴,天天让他/她抱着一架钢琴“游戏”,一首曲子也学不出来。所以,说游戏是学习的“最好”方式,不可取。
但,学习的形式确实有高低之别。
学术界对“学习”的定义有很多种,学习的形式也有很多。你可以说,“寒窗十年苦读书”是学习;“用石头炸飞机”,难道不更是用生命在学习吗?!
这种试错型的,用“生命”去学习的学习形式,我们称之为——“研究”(呃...此处图文有关?)。
研究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发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提出假设,采取行动,得到反馈,发现不足;然后再提出新的假设,采取新的行动,得到新的反馈,发现新的不足......
原有知识在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得到了更新。“学习”这件事情也就发生了。
所以说,研究是学习,一种探索性学习;但学习不一定是研究。
把爱老的思想借鉴进来,我们流传的那句话可以这么改一下:
游戏是儿童最高形式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既然是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那是应该让小朋友自己探索着来玩⁉️ (皮亚杰扶了扶眼睛)
还是有大人作引导,和小朋友一起互动着玩⁉️ (维果斯基捋了捋胡子)
我试我学 VS. 你教我学,到底谁更胜一筹⁉️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已经“吵了”一个世纪,让他俩休息会,咱们来点务实的!有没有这方面的科学研究,给个痛快点的答案?!
这两位都生于1896年的发展心理学巨匠,分别从认知学和社会文化历史学的角度阐释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问题,引发了认知发展研究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纪之争。实验部分
好吧!我们这就来看一个干预实验,看看4岁的小孩分别在以下三种情况下的学习表现:
1️⃣发现组:自己先充分实验,大人再挨个示范一遍;
2️⃣确认组:大人先挨个示范一遍,自己再充分实验;
3️⃣观察组:只看大人挨个示范一遍。
在实验中使用的是这样一个小机器,上面分别有四个颜色的按钮和对应的四个颜色的灯。在热身阶段,小朋友都学会了按下某个按钮,有些灯会被引亮。接着,小朋友按照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分成以上三组,再分别摸索或学习新的引亮规律。最后,所有小朋友都被问道:“按下会让发光吗?”,以测试他们是否正确地掌握了以下两种特定的引亮规律:
✔️一般因果模型(按A,B和C同时亮);
✔️链条模型(按A,B亮;按B,C亮)。
结论部分
有没有很好奇,这三组小朋友的表现分别如何呢?实验结果发现:
☑️ 所有小朋友对一般因果模型的掌握都比链条模型要好;
☑️ 发现组做的无意义的尝试比确认组多;他们重复按同一个按钮的行为也比确认组多。
☑️ 重复按同一个按钮的行为次数越多,对链条模型的掌握越好;
✅ 发现组对问题的回答准确率高于其他两组。
精要总结
✔️ 发现组的小朋友虽然会做更多无意义的尝试,但他们对问题的掌握却更好。
编后语
一开始和大家玩了个文字游戏,把“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这句话,改成了“游戏是儿童最高形式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其实这句话怎么说,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孩子的探索性行为是否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该实验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先自由探索,再得到反馈的“发现组”,学习表现会更好呢?
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 对于自己的探索发现,会感到更强的内在激励作用;
· 对自己的发现结果,记得更清楚;
· 更容易把现在手头上在做的和以前的操作经验联系起来。
要注意的是,本文并不是说“纯的自由探索”一定比“稍有引导的自由探索”更好。
毕竟,小朋友在热身阶段,已经被告知了这台机器大致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小朋友在进行正式探索时,并没有拿这台机器去做不相关的事情。而且,在自由探索之后,发现组的小朋友也得到了大人的确认示范。
最后,想请大家把思维再发散一点。
如果这不是在和四岁小朋友玩新玩具,而是在中学的实验课堂里(比如,化学或物理课)。一般来讲,老师会先把实验做一遍,在让学生重复做一次。如果反过来呢?——
在老师介绍了实验课题、方法和可能的结果之后,由学生们自己先去探索和发现可能的实验结果。这样的学习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原创编译:
微信公众号“常青蒙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