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结婚率持续走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当代青年男女在婚姻这件事上的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嘛,可以理解。
昨天下午有幸与几个单身小伙伴聊到这个话题,针对关于婚姻的以下几个话题,大家聊得比较深入。我以为这些是在走进婚姻礼堂前必须要想清楚的。
一、为什么要结婚?
“看着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样子,自己也向往。”
“年纪到了,父母催了,自己觉得也该吧这事解决了。”
“去了一趟瑞典,那里家庭为重的文化令他触动,恍然大悟。”
“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都走这条路,结婚生子,我不想特殊。”
二、你希望有怎样的婚姻?
“希望保持一定的空间,伴侣不要干涉自己太多,共同承担责任,抚育孩子。”
“希望找到一个灵魂伴侣,懂自己,相互扶持,不离不弃。”
“帮助自己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相互滋养,共同成长。”
“分担烦恼,共享快乐。”
三、你能给伴侣带来什么?
是啊,你对你伴侣的价值在哪里呢?你的伴侣需要什么?你能够满足吗?
这个话题,令大家陷入沉思。大概我们很少想到过,更多的是想到对方能够带给我们什么吧?然而,高质量地持续满足双方的需求是婚姻持久必不可少的。
四、父母的婚姻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他们在结婚时并不了解彼此,但是他们能够忍受生活的各种摩擦,将孩子扶养成人,将婚姻进行到底,这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做到的。”
“他们的婚姻在我看来并不幸福,我不希望自己的婚姻像那样,不能容忍。”
“他们的婚姻几乎没有自己,一切都围绕孩子,孩子大了,他们也老了,好像人生过得并不怎么有意思。”
五、你是怎么看待婚外恋的?
“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有更多的心思追求精神上和感官上的享受,社会发展的结果。”
“人们抵挡诱惑的能力变低了。”
“旧时期的中国,三妻四妾很正常,人们传统观念还在起作用。”
“可能与人的动物属性相关,雄性为了提高后代的存活率倾向于与不同的雌性交配,而雌性在完成交配受孕后便把心思放在抚育后代上,人的行为很像动物。从这点上说,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限制个人自然属性。”
最后有几点要提醒大家:
1、真正满意幸福的婚姻不多,适时调整期望很重要。
根婚姻满意度调查数据统计,绝大多数的婚姻是不幸福的,真正幸福的婚姻不到25%。详情见《亲密关系》作者 [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
适时调整期望很重要。克里斯多福·孟说:“期望是通往地狱之门。”如果没有期望便没有失望,那么每一次得到都是惊喜。婚姻的现实状态是一回事,人们的感受是另一回事,相似的婚姻现实,感受不尽相同,而满意度取决于主体的感受。
2、向外求不如向内求。
一位伙伴提起他的母亲时说,他母亲一辈子都在要求他父亲不要抽烟、打牌,吵了一辈子,厌了一辈子,结果从未改变过。而他母亲却被这事折磨得苦不堪言。好在有暖心的儿子可以聆听她的苦恼。
我的父母也一样,父亲一辈子抱怨母亲拧不干衣服的水。父亲在家时,常母亲洗衣服,父亲晒。每次我都听到父亲说:“每次都是这个老毛病,不能用点劲拧吗?你看这水滴滴的,滴得到处都是。”父亲说了一辈子,母亲从未改变,并且母亲从来都不以为然。每说到这种小事,他们总要拌嘴。内容和形式几乎无区别,结果总是令人厌烦。
想要改变别人简直天方夜谭,还是省省劲儿改变自己吧!向内修行,自己活得通透明白最重要。
3、安全感是自己给的,不是别人也不是他物。
我骨子里是缺乏安全感的,也许与缺失父爱有关,也许与小时候家贫有关。我希望找个年长的,人生阅历丰富的,最好身材高大的,经济还不错的男人结婚。
大二时我和前夫恋爱,他看起来就是我的理想男人,成熟稳重,能说会道又身材魁梧。我们的婚姻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在起初的10年里,我确实非常满足幸福。
但是,后来他创业,公司收入不稳定,挣的辛苦钱又投资设备,家庭经济状况没有因为创业突飞猛进。不好的一面却日渐突显,他常外出应酬,花天酒地,烟酒不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家里完全没有了父亲和丈夫的角色。
然后,我的不安全感全部回来了。一方面求于外物,只要有点钱我就买房,有时首付不够,借了也要买。好像它们能在经济上给我带来安全感。另外一方面,我抱怨丈夫应酬太多,邀请公婆参与干涉。说实话他花天酒地、烟不离手让我很没有安全感。我担心家的辛苦钱进了别的女人的腰包,担心自他与别的女人产生感情,担心他的身体出毛病。总之,我担心的很多,但它们都不是我能够掌控的。
警惕预言的实现,担心的往往真的发生。那一刻,我精神的大树轰然倒地,我惶恐难安,又不知道怎么办?我不想面对,却又无处可逃。人生的低谷大概就是这样吧?整个人一下子失掉了很多精气,没了生机。缺乏安全感灸这么可怕。
然而,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上帝给我们一颗非常强大的心,不是不能面对,是愿不愿意。好吧,接受了,也就释怀了。现在安然无恙,又一次春暖花开。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每一次痛苦都让我们长大。安全感是自己给的,不是别人也不是他物!
4、婚姻中的关系顺序。
自己、配偶、父母、孩子
“我会把孩子放第一位,然后是父母,再然后是配偶,最后是自己。” 典型的奉献者。
“自己第一,配偶第二,父母第三,孩子最后。一个人不爱自己,很难爱别人,配偶可以帮助自己实现自我,让自己愉悦,与自己共担风险,当然放第二。父母是立身之本,并且我也希望将来我的孩子能够善带我,所以对父母好既符合孝文化,又给子女树立榜样。至于孩子,以上都做好了,自然水到渠成,他们将来也会效仿这样的模式。这不就是幸福家庭的模式吗?”
你会采用什么样的优先次序?
5、真正地独立——经济和精神。
不止是经济上的独立,还有精神上的。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家境很好,英国留学硕士,找了一个大专男结婚。婚房是女方全额买,男方家里条件不好。她丈夫全职在家带孩子,她上班养家。去年,他丈夫出轨,我那同学伤心欲绝,闹离婚。你们猜后来结局怎么样了?”
结果没离婚,女方离不开她丈夫。意外吧?我对于他们在起初能够结合都感到疑问,文化和经济都有较大悬殊的情况下,是怎么相互吸引的?门当户对的婚姻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位女士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但情感上却不能。
需要怎样的修炼才能向着安全型依恋发展?最后个人以为宁做疏离型也不要做痴迷型和恐惧型。后两种尚未解决自我问题。
徐永萍
2019/8/26上海
欢迎善良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友人,搜索微信公众号“胸无城府心如玉”,关注并投稿。
感谢您的时间,感谢您的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