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日阅读习惯之66/100)
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你晓得会失去它,自然就会爱上它了。
01物以稀为贵
机会越是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在企业里面,管理者对潜在损失比对潜在收益看得更重。更为讽刺的是:倘若下次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钱的宝贝。比如,残币就是这样的奇葩了。
卖家有时候会假装某样东西很稀缺,或者夸大物品的稀缺性,让顾客相信这个东西很紧俏,从而提高它们在顾客眼中的价值。根据稀缺性原理,务必在一件商品最不可得故此也显得吸引力最大的时候,要顾客承诺购买。
02逆反心理
稀缺性原理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一是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根据这样的判断,大多数时候都是正确的;二是独特的来源,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所以,只要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或者威胁,保护自由的需求就会使我们想要它们的愿望愈发强烈。
在生活中,因为一样东西遭到禁止而觉得它更有价值——这种倾向不限于消费品,连信息的获取也是如此。美国国父们在起草宪法的时候,不仅是在坚定地倡导自由主义,还体现出他们对社会心理也懂得不少。因为他们拒绝对言论加以限制,也就减少了新的政治概念通过逆反心理这一非理性过程赢得支持的概率。
03稀缺的最佳条件
自由这种东西,给一点又拿走,比完全不给更危险。到了手的自由,不经一战是没人会放弃的。父母随随便便地许诺权利、设定规矩,有可能无疑中给了孩子一些自由,之后再想夺走这些自由的话,孩子们必然会反抗不休。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强的孩子。
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比如特卖会。不管是人还是鱼,都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要是别人在抢东西,他们也冲上去争。
04如何拒绝
了解任何东西都算得上是一种认知行为,而认知过程是抵挡不了我们面对稀缺压力时产生的情绪反应的。实际上这种莫名的恐惧就是稀缺战术卓有成效的原因所在。
就像饼干实验,不是因为某种饼干更好吃,而是觉得更稀缺的饼干更好吃。同样,对某种物品的喜悦并非来自对稀缺商品的体验,而是来自对它的占有。但是应该认识到,稀缺的东西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
尾声
尽管只靠孤立的数据容易做出愚蠢的决定,可现代化的节奏又要求我们频繁使用这一捷径。自动播放就是贯穿《影响力》这本书的一个复杂的平行主题。大数据下,外界环境的错综复杂超出了我们心智的处理能力,在做出决定时我们越来越难于对整个局面加以全盘考虑了,为了解决这种“分析瘫痪”的问题,我们通常把注意力放到环境中通常靠得住的单一特点上。
但是恶意利用我们的“自动播放”程序就是可恶的行为,要识别出那些虚假的证据,就是那些触发我们自动播放的证据。我们要采取一切合理的方法——抵制、威胁、对峙、谴责、抗议,来报复以刺激我们的捷径反应为目的的虚假信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