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河南南阳纪念张仲景的“医圣祠”时,我收获颇丰。
张仲景,东汉人,出生在南阳的一个官宦之家,10多岁时便开始拜师学医,由于其聪明伶俐又刻苦好学,不久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医术超过了他的老师。后来,张仲景被举孝廉为官,曾任长沙太守,但5年后,他便辞职隐居江南,潜心治病救人,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出旷世奇作《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被誉为“医门之圣书”,张仲景也因此享有“医圣”之称,他死后魂归故里,人们为其建起“医圣祠”,里面就有许多介绍张仲景传奇故事的刻画。
他在任太守期间,仍念念不忘救死扶伤,并凭借高超的手艺闻名遐迩,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但身为国家高级公务人员的张仲景,又不能荒废政事,他便在大堂之上接待病患,政、医两不误,因而诞生了“坐堂医”的职业,而这些大夫就将所在的药店改头换面为“某某堂”,现在我们随处可见的堂字号药铺即源于此。
相传,人们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饺子也与张仲景有关。东汉末年,战乱频仍,瘟疫横行,尤其是寒冬腊月里,饥寒交迫的流民因冻伤而致死者无数。张仲景为救民于水火,便在室外支起大锅,熬煮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并下入包成耳朵形状的面皮,免费分发给灾民,既可御寒,又能医治伤病,深受百姓赞誉,后逐渐流传为美食。
在祠内的明堂,我见到一副醒目的对联:“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其集中体现了张仲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济世救人理念,而他的许多观点发人深省,诸如,“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宿疾”“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
流连于“医圣祠”内,我时时能感受到张仲景悬壶济世的肝胆衷肠,他不仅是个妙手回春的名医,更是位忧国忧民的志士,其医学经典的核心要义便是先“活人”后“活国”,民生方国强。张仲景之所以被尊为“圣”,大概就是源于其医世之理,一部《伤寒杂病论》把的是人间冷暖,号的国运沧桑。治大国如医小民,望闻问切皆同理,不解民间疾苦,焉能海晏河清?而张仲景实乃治病医圣、治世妙手。
2023.5.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