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群里,一群人聊起自己的梦想。
不,准确的说,是曾经那无法追求的梦想。
A说:“从小到大我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名画家,也许不一定成家,哪怕是个街头流浪画者,也让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最向往的生活。可后来我进了爸所在的事业单位,过上了我从小就在爸爸身上看到的那种厌倦透顶的生活。”
“为什么不走喜欢的路?因为我妈。她是一名下岗工人,下岗后就沦为我的全陪妈妈。她把对爸爸养家糊口的那份感恩,还有自己全身心投入培养我的那份热情,化成了对我未来规划的满满期待。她认为我将来能够像爸爸一样,就是她这辈子最大的成功。”
这句话一出,群里炸开了锅。
一位大学老师B说:“我爸妈也是把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转移到了对我的培养上。妈妈在她最好的年华,离开家,离开她的事业,陪我出国读书。如果我还不按照他们的愿望去努力,估计我会沦为家族的罪人。所以我一直没有告诉过他们,其实我不想做老师,我希望成为一名记者。”
C说:“你们都是乖孩子,我就因为没有报考机电专业,大学开始,我爸都跟我冷战。我学了酒店管理,现在远离家乡工作,总是害怕回家,所以借口逢年过节都需要加班,觉得回去看到爸妈心里不舒服。”
从幼儿园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有梦想,要敢于追求梦想。”
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漫长的教育过程中,扭曲成了:“要替父母梦想,要敢于放弃自己的梦想。”
还记得那篇《12年不愿回家!北大留学生发万字长文控诉父母:他们控制了我30年》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吗?
一位北大留学生,多么优秀的孩子。却在成年后,与父母决裂,原因是因为父母从小到大对他的控制,而他最终无法忍受,希望脱离父母的控制,尝试活出自己的人生。
是什么样的“恨”可以让一个亲生的孩子如此痛恨父母?是父母过度的“爱”。
父母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去“控制”,最终成功地让孩子成为了自己的“雕塑品”,处处完美地体现出了家长的意愿,完全没有了孩子的自我人生存在。
我有个阿姨,为了培养儿子成才,放弃高管工作,跟着儿子去到美国成为陪读妈妈。儿子很给力,进了纽约一所知名大学。毕业后,又准备继续考研、还想读博士。
大家都为阿姨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赞叹不已。
没想到阿姨对我说:“以前我觉得自己特别伟大,为了孩子做出那么多牺牲。现在孩子虽说是培养成才了,但只能说是因为我的贴身陪伴,没有学坏。可是,他也变成了‘巨婴’,除了读书就不知道想做什么,所以才一直想要读下去。更可悲的是,他永远认为读书是为我而读,取得的成绩都是为了报答我的。”
她感叹的说:“我多么希望现在开始他的所有选择都是为他自己而做的,他能够有能力去掌控自己的未来,去体验自己的独立人生啊。”
是因为阿姨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独立人生,才导致孩子也跟她一样不会独立吗?
不全是,更多的是因为她把自己付出的一切化身为伟大的“爱”,如同大山一样压在了孩子身上。
她的越界付出,让孝顺的孩子“心甘情愿”地背负下这份沉重的爱,并全力以赴地去偿还、弥补妈妈的付出。
这个社会对妈妈们充满恶意的地方,不是不认可妈妈们的付出和价值,而是一边在默默排挤妈妈们的地位,一边在大肆宣扬妈妈们的“苦”。
善良的妈妈们,几乎都接纳了这种笑里藏刀的恶意,不断地放大自己的“痛苦”,仿佛这一切都是因为成为了“妈妈”这个身份之后带来的不幸。
难道成为妈妈,不是一件感觉幸福、值得感恩的事情吗?哪怕需要付出,会经历痛苦,不都是与甜蜜相生的吗?
而最大的不幸,其实是把这种“苦”转移在了我们孩子身上,不断地用语言和行动告诉孩子:“妈妈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暂且抛开社会对妈妈的不公平里涵盖的所有问题,我们问问自己:我们为孩子做的一切,难道都不是自己选择的吗?
至少,孩子是无辜的。他是被我们选择带来这个世界的。而非他哭着求着我们生下他,养他,教育他成才的。
我们生而为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甚至生老病死都是来这个世界一趟的特殊体验。这一点对世间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都有机会可以选择体验这些过程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
我常常会思考一件事:我应该怎么跟孩子说,为什么我现在不用去公司上班了?
我绝不会说:因为我要照顾你,陪伴你,所以不去公司上班了。
因为事实上,他并没有要求我不上班,回家陪着他,而我也没有完全因为他而不上班。
在从职场回归家庭的过程中,我纠结过,犹豫过,但其中更多的不是因为考虑:我要不要为了孩子做出牺牲?而是:我的选择会给我带来更多快乐还是痛苦?
我最终选择离开职场,是因为陪伴孩子在身边让我觉得幸福、快乐远超出任何艰辛,也是因为我可以从事自己更喜欢的自由职业,也可以更从容地活出理想的自己。
正是因为我自己能够收获这些美好,所以我才选择了回归家庭,不是因为孩子。
而我在做职场妈妈的时候,拼命努力,没日没夜,也不仅仅是为了挣钱让孩子生活的更好,更是因为我能够从中获得挑战的快感,收获不一样的价值感,只是恰好这样的感觉能够顺便给我带来不错的收入,丰富我和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已。
我也曾善良地被社会舆论的“恶意”毒害,认为女人为什么非得比男人多一道选择题:事业与家庭,工作与孩子。
但是如今我会坦然地去体谅自己的老公:他就是一个把事业当成生命的人,他热爱并选择在事业上付出一切。
他也爱孩子,只是他的爱跟我的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他不懂享受与孩子一起成长的那种快乐,因为他就是他,有自己选择和喜好的独立个体。
而我,就是特别享受陪伴孩子、与孩子亲密相处的人,选择回归家庭是我内心喜悦的选择。我享受这样的陪伴过程。
因此,我可以完全承认:我就是自私地为了自己的快乐,才选择了生孩子、陪孩子。
也许将来,我还会自私地做其他更多有利于自己幸福快乐的事情。
但我的自私并不会伤害我爱的人,因为他们将跟我一起享受我的幸福和快乐,我也将分享他们自己创造的幸福快乐。
这不就是一家人在一起最好的状态吗?
做父母的不越界替孩子去成长,不控制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身为妈妈,更不应该为了孩子“牺牲”自己,也许你的孩子将来不一定会说:“我根本不需要你这样的牺牲。”
但肯定会更希望:拥有一个为自己幸福而选择精彩生活,拥有自己独立快乐人生的妈妈。
愿我们母子一场,没有债务关系,而是互相成就彼此的搭档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