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及其影响
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在二十五分之一秒内就已经形成了,九周后仍能继续影响彼此的情感。
人们对不同类型的人群都持有刻板化的第一印象,根据刻板印象做出的判断往往非常不准确,但人们会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
人们很少意识到自己持有的观点往往都是通过选择而采纳的,这种选择进而会促进或妨碍亲密关系的满足。
理想伴侣真的存在吗?
人们的现实伴侣和理想伴侣总有些差距,那么人们究竟要怎样才能与自己爱恋的人快乐相处呢?
一、建立对伴侣的善意和大度的认知,突出他们的美德而缩小他们的缺陷,尽可能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伴侣。
二、如果是我们能被自己认为诚心如意的伴侣所爱,毫无疑问会增强我们的自尊。我们能慢慢让伴侣相信,他们实际上正是自己所信任的最优秀的人,因为我们的高度评价也会提高他们的自尊。
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化的爱人形象总是和更多的满意、关爱、信任和持续的亲密关系联系在一起,
保护自己免遭幻想破灭的聪明方法是:随着对伴侣了解程度的增加,不断调整自己对理想伴侣的期望,这样对伴侣的期望标准就能切合伴侣的现状。
总之,选择乐观地看待事物--认为伴侣已经做到最好--不断调整对伴侣的希望和标准以符合客观实际,我们就更加可能与当前的伴侣愉快相处,并且作为回报,我们也从伴侣那里得到同样积极、善意的认知评价,这就是双赢。
我们总是习惯指责对方?
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提出的解释。
比如,考试成绩好的学生通常把成功归结于内因,如充足的准备和自己的能力;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把失败归因于外因,如试题太难或评分不公。
在人际关系上,人们往往会将事件的起因归因于他人的内部原因,如意图或性格。
例如,在吵架的时候,一方可能想:“她真是无理取闹!”,另一方可能想:“他脾气这么暴躁,真该学学如何控制自己了”。这种偏差相当普遍,更糟糕的是双方可能意识不到彼此归因上的这种差异。
最保险的策略是在心中这样假定:即便是你最亲密的伴侣也很少能真正理解你所有行为的原因。
尽管伴侣彼此之间有真爱,也可能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差,欣然地把成功归功于自己,而极力推脱自己在失败中的罪责。事情顺心时人们很容易认识到自己所起的作用,而情况变糟时则喜欢寻找外部原因。
设想丈夫上床睡觉时想道:“我敢打赌明天老婆躺在床上看到早餐时肯定很高兴。”他打算为妻子做点什么,并为自己是个体贴周到的伴侣而沾沾自喜。但当他睡过了头,不得不飞奔去上班,根本没有任何善意之举,却可能仍感觉良好:毕竟自己有颗为对方着想的心。
相形之下,妻子只能从丈夫的行动来评价他;她又不会读心术怎能懂得丈夫心中所想,这里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丈夫的好心好意。
不同的信息来源使丈夫认为自己是位尽心尽力、周到体贴的好伴侣,但妻子(或任何其他人)却不这么认为。
还记得那些你想对亲人说出却未曾表达的感激吗?你或许为自己曾找机会向他们表达而认为自己是个感恩的人,但失望的亲人却未曾感到你的一丝谢意,认为你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个白眼狼!
在社会生活中,这种微妙的心理过程使得人们对事件习惯性地做出自利式的解释。
伴侣双方总的归因模式能决定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Finchamet al.,2000)。幸福美满的伴侣常以君子之心来衡量彼此,从而能快乐相处;而痛苦不满的伴侣则以小人之心来忖度对方,那么不管双方表现如何友善都不能令人满意。
记忆如何影响亲密关系?
人们对过去事情的记忆一样会影响亲密关系。
一项历经数年的研究清晰地表明:随着新事件的发生,即便貌似生动形象的记忆,人们也会对其进行篡改和更新。
如果当前幸福,人们倾向于忘记过去的不愉快;但如果伴侣感到痛苦,亲密关系在走下坡路,人们会低估过去曾经的幸福和情意。
浪漫主义和成长信念
浪漫主义者认为爱情应该是选择伴侣的最重要的依据。他们认为:
(1)与伴侣的爱情是完美无瑕的;
(2)每个人只能有一个完美的“真”爱;
(3)真爱能克服一切障碍;
(4)一见钟情是可能存在的。
这些浪漫信念显然能为刚建立的亲密关系增添更多的爱意、满足和承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削弱。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很少能满足这么高的期望。
什么样的观念有害呢?应警惕以下六个观点:
- 争吵具有破坏性。争吵就表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如果彼此深深相爱,就不会发生任何争执。
- “读心术”很重要。真正彼此关爱的伴侣仅凭直觉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和偏好,根本不需要告知对方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必须告诉伴侣自己的想法和愿望,那只能说明伴侣爱自己还不够深。
- 伴侣是不会发生改变的。一旦亲密关系变糟,就无法得到改善。如果爱人曾伤害过你,毫无疑问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你。
- 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完美的。只要爱情是忠贞的,每一次的性生活都应该是神奇美妙、令人满足的。伴侣应该经常渴望并为性生活做好准备。
- 男人和女人就是不一样。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和需要非常不同,很难真正理解对方。
- 美好姻缘天注定。根本无需努力来维护美满的夫妻关系。夫妻要么彼此脾性相投、快乐到老,要么格格不入、争执一生。
另一种爱情观假定幸福的亲密关系乃是辛勤维护的结果。幸福的关系是努力和付出的回报,如果伴侣一起努力战胜挑战、克服困难,良性的亲密关系就能逐渐建立起来。其基本假设是:只要努力付出,几乎任何亲密关系都能取得成功。
- 如果夫妻发生争吵或者伴侣偶尔犯错,持有成长信念的人更忠于自己的亲密关系,更乐观地相信任何伤害都能得到平复。
- 持有成长信念的人还能心平气和地讨论爱人的缺点;相形之下,持有宿命信念的人一谈到伴侣的缺陷就充满敌意。
期望如何影响亲密关系?
自我实现的预言,指错误的期望最终变为现实,因为它会诱导被期望人的行为,从而使错误的期望得到实现。
自我实现的预言是怎样进行的?
- 第一步是知觉者形成对目标(他人)的期望,即预测目标会怎样行动。目标的各种信息,诸如年龄、性别、种族、长相吸引力和社会阶层等,都会在知觉者意识不到的情形下影响他的判断。
- 第二步知觉者行动,知觉者通常会以与自己期望一致的方式来行动。比如,持赞许性期望的知觉者与持否定性期望的知觉者相比,前者与目标交往的时间更长、更频繁,有着更多的眼光接触,坐得更近,更多微笑,问的问题更多,鼓励更多的反应等
- 第三步知觉者行为的接受方(即被期望的人)可能注意到所有的这一切,目标的解释会影响他/她自己的反应
- 多数情况下在第四步当目标做出反应的时候,其方式与知觉者对他/她的行为方式是类似的。对热情常报以兴趣,敌意则还以反击,轻浮则回应诱惑。
在最后一步知觉者解释目标的反应时,知觉者不太可能认识到他自己在引起目标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预期自己将被人喜欢的参与者与陌生人打招呼时富有魅力,开朗而积极——他们的言谈举止讨人喜爱——并且真的得到了陌生人的喜爱。然而,预期自己被人讨厌的参与者则显得小心翼翼、戒心重重、畏畏缩缩,对方也的确讨厌他们。错误的期望再一次使他们的行为变为现实——积极的期望对人际交往有所裨益,而消极的预期则相反。
长期对他人持有不同期望的人逐渐会制造出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
- 一项研究计划发现,经常忧虑被他人拒绝的人,其行为方式往往更可能遭人拒绝。
- 对拒绝高度敏感的人经常会紧张地感受到别人的怠慢,即使没有人有意冷落他。
- 他们的行为令人讨厌,因而他们自己以及伴侣往往对亲密关系感到不满足。
- 长期乐观的人比那些不太有希望的人享有更满足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的积极期望对伴侣关系有所裨益。与悲观主义者相比,他们感受到伴侣更多的支持,自信能和伴侣一起紧密合作,创造性地完美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 同悲观主义者相比,期望他人值得信赖、慷慨大方、充满关爱的人会发现对方对自己的确很好。
自我知觉的影响
怀疑自己的人往往也会怀疑自己的亲密伴侣,其亲密关系一般不如高自尊的人安全。
自我概念包括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全部信念和情感。我们的自我概念包含广泛的自我了解和自尊,自我概念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和我们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社会交往中,自我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功能。一方面,我们从他人那里寻求能提升自我概念的反馈,这使我们相信自己是合乎他人心意、有吸引力、有能力的人。这叫做自我概念提升。
另一方面,如果听到与自己信念矛盾的信息会令人不安,所以我们还需要能支持自我概念的反馈。这叫做自我概念证实。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他人对我们的夸奖和肯定,以此来支持和提升我们的自尊。
对于那些真正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和不招人喜欢的人而言,他人的正面评价使他们感觉良好,但却会威胁到他们的负面自我形象;负面的反馈和批评确证了他们的自我概念,但感觉糟糕。也就是说低自尊的人心里认定了自己不如他人,别人的肯定和夸奖会让他开心但又同时表示怀疑。对这样的人而言,他的伴侣需要表示的是:我很清楚你的缺点,但我仍然非常爱你。
自我概念提升的动机看上去是自动化的、相对无意识的、主要为情绪性的反应;自我概念证实的动机却根源于深思熟虑的、有意识的认知。这就意味着具有不良自我认知的人喜欢他人的表扬和恭维,但一旦有机会思考时,他们就不会相信和信任这些反馈。
因此在爱情关系中,如果人们只是选择约会的恋人,人人都会寻找喜欢和接纳自己的伴侣,不过在相互依赖更多、更投入的人际关系(如婚姻)中,自我证实的动机居于主导(这种现象叫婚姻转变),人们需要支持他们自我概念的反馈。
如果人们认真的选择伙伴,他们会选择那些支持他们自我概念的亲密伴侣,无论自我概念是好是坏。
总的来说,自我概念对人们选择亲密伴侣具有导向作用。他人的赞许和接纳令人愉悦,但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人们更偏爱能确证自我认知的反应。这就意味着虽然大多数人会对赞美他们的伴侣感到很魅族,但具有负面的自我概念(低自尊)的人不会这样:他们觉得能正视自己糟糕的自我观念的伴侣更理解自己、感觉更亲切。
在恋爱的伴侣关系中自我提升非常明显;那些赞赏我们的恋人比那些认为我们有缺陷的恋人更让我们感到亲密。但一旦人们结了婚,自我证实的动机就居于主导。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的确认为不赞赏他们的配偶比赞赏的配偶更亲密。如果你现在的爱人自尊较低,当心婚姻转变这个现象。
印象管理
他人对我们形成的印象显然非常重要,所以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经常会努力控制自己给他人传递出的信息,也就是印象管理,试图影响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例如,女性与心仪的男性约会时,会比与自己闺蜜在一起时吃得更少。男性会在心仪的女性面前表示得更慷慨。任何公开的行为都会向别人传达我们有意义的信息,比如在游戏中创建的人物,在交友网站上编写的个人介绍都会让陌生人认为我们某些人格特质很优秀。
印象管理策略
一、逢迎讨好策略。如果要寻求他人的接纳和喜欢就会用到这一策略。帮别人忙,夸赞别人,谈及共识,表现可爱大方等,总之,尽量让自己显得充满魅力,讨人喜欢。逢迎讨好是恋人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只要这些努力不明显带有操控性质或者虚伪不实,一般都能得到对方的良好回应。
二、自我推销策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就会使用自我推销策略来向他人描述自己的成就,或颇具策略地公开自己的技能。自我推销是职场最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但女性需要注意如果表现出过于强烈的推销行为,就会有一定的风险被认为不够淑女。在求职面试中,自我推销比逢迎讨好给面试官的印象更好,而这两种策略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三、恐吓策略。通过恐吓把自己描绘成无情、危险和凶恶的形象,以使他人顺从自己。这样的行为令人反感,会使人避而远之,所以建议少用,但当我们碰到熊孩子或者是一些无赖的时候,这招往往很管用。
四、恳求策略。使用这种策略是为了展示自己弱小无助的一面,从而以逃避自己责任或者是获取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就比如我们对伴侣说今天工作太累了,我就不做家务了你帮忙做一下,就是恳求的策略。好多倚老卖老的人也是使用的这一策略,你看都这么大年纪了算了吧,这是不是在生活中经常见到。
亲密关系中的印象管理
第一:不同的人对管理印象的动机存在差异。
例如自我监控能力高的人善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情景下的不同规范,他们对社会线索敏感,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已适应当前的情景。
相反,自我监控能力低的人不太在乎社会规范,缺少变通,应变能力差,故而所有情境下都表现出一成不变的行为,即使并不适合当前的情境仍保持原来固定的形象。
前者交际圈更广,有着更多的朋友,比如各种搭子,他们能有技巧地尽量避开可能引发争执的话题,但如果把所有这些朋友都请来,那么他们可能是鲜有共同点的形形色色的人。相形之下,后者必须更加费力地寻找才能找到更为相似的同伴,如果把他的朋友们召集在一起,他们的共同点会更多。
第二:尽管我们给好友和恋人营造的印象比为熟人或者是陌生人营造的更为重要,但是为了维持良好的形象,我们在前者所花的心思通常不如后者。我们不会总是惦记着如何给熟悉的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不会一直努力在他们面前显得招人喜欢、德才兼备。比如我们与伴侣认识的时间越长,在约会聚餐时,我们梳洗打扮所花的时间就越少。
这其中原因很多,也许是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的好友和爱人已经喜欢上我们,所以营造美好形象以赢得他们赞许的动机不足。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十分了解我们,要改变他们的看法比较困难。不过,更有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变懒了,要表现最好的言谈举止需要专心和努力。有礼貌的举止通常意味着某种形式的约束。在已经了解并喜爱我们的人身边,我们可以放松,无拘无束,但这也意味着人们对亲密伴侣常比对普通人要更为坦荡不羁。
你对自己的伴侣有多了解?
亲密的伴侣有着更多的交往,对彼此有着更为细致的了解。
我们领会彼此心意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提高我们认知的洞察力和准确性。想了解彼此的动机越强,对彼此的了解越深。
在亲密关系中越坦率,越容易解读。越含蓄则越容易误导那些观察他们的人。最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让伴侣去猜。
情绪智力(觉知、利用、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越高的人越能准确理解伴侣的想法和情感。同理心强的人。
恋爱中的人可能会对感情中的危险信号视而不见。例如伴侣有可能会跟其他异性接触并且表现暧昧,但是知觉不敏感的人会反应迟钝,当局者迷。
亲密伴侣会持续不断地改变和塑造彼此的行为举止,当我们将伴侣引导成为我们所希望的人时,起初不准确的认知会变得越来越正确。
有些人总能看到亲密关系光明的一面,将伴侣往好处想,采用改善关系的归因,期待得到善意和慷慨的回应,这就是他们所得到的。而另一些人怀疑自己的伴侣,预期着最糟糕的情况反而使得亲密关系更加失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