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苏州有一位赵大夫,人称赵脉仙。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名号呢?因为赵大夫的脉把得准,把得清,把得神乎其神。
赵大夫有三件把脉奇事,一是绣线把脉,二是草叶把脉,三是悬空把脉。
绣线把脉,是有一位地主家的小姐生了病,这位小姐平时爱好刺绣,绣出来的花朵能吸引蜜蜂来采花。赵大夫让丫鬟拿出小姐平常用的绣线,挑了一根,让丫鬟将一端搭到小姐手腕上,另一端拿在手中,指尖搭上去,弹动了一会儿,就说出了小姐的病症,竟然分毫不差,于是开下药方,没几天就药到病除。
第二件奇事是草叶把脉。一个炎炎夏日,赵大夫经过一片荷塘,忽然看见岸边有一只破渔船,船上躺着一个少女,一对打渔的夫妻正在叹气。丈夫说:“小莲怎么昏过去了?莫不是累的,还不快请大夫?”妻子说:“跟你身无分文,哪个大夫肯看?”赵大夫听了,便走上前去说:“我就是大夫,让我瞧瞧。”那丈夫见赵大夫年纪甚轻,仅二十上下年纪,犹豫不决。赵大夫微微一笑,伸手摘了一根长长草叶,顺手一捋,捋出一根细长叶脉,示意夫妻俩把草叶另一端压在少女手腕上,凝神专注。
那妻子看得惊异,悄声问丈夫:“这是在做什么?”
丈夫也奇道:“看上去像是把脉的样子,但从来没见过还用草叶把脉的。”
只一小会,赵大夫扔掉草叶,道:“大蒜捣汁,滴入鼻中,就可醒转。”
妻子将信将疑,赵大夫肃然道:“还不快去!你要耽误了女儿病情不成?”
妻子慌忙将大蒜捣汁,滴入少女鼻中,果然,少女不一会就悠悠醒转。
渔夫夫妻这下喜出望外,连连称奇,大呼赵大夫为神医。
第三件奇事是悬空把脉。
刚才两件事,绣线把脉,草叶把脉,至少还有东西可作依凭,悬空把脉又是如何?
原来,有一家做豆腐的夫妻,到四十岁上下得了一子,唤做宝儿,爱如珍宝,从小千依百顺,养到六岁,长得十分壮实,且养成了一个霸道蛮横的性子。
宝儿有一天从外面回来,忽然说要买个小金人回来,夫妻俩说:“平常就开一家豆腐店,光够温饱,哪里来的钱买金子?”
那宝儿便发起了癔病,乱喊乱叫,将家里物件乱摔乱打。夫妻俩吓得魂飞魄散,去请了几位大夫来,那宝儿都乱扔东西,抓着大夫就乱咬乱打,根本就近不了身,更别说把脉了。
前几个大夫都摇头离去,夫妻俩更是急得发昏,忽然想起有一位姓赵的大夫,据说曾用绣线和草叶把脉,于是速速去请了来。
赵大夫来到豆腐坊,只见家里一片狼藉,地上乱七八糟地扔满了东西,那宝儿看见赵大夫来了,咋咋呼呼,挥拳踢腿,好像见了仇敌一般。
赵大夫看了看,也不多言,伸出右手,临空把脉起来。
夫妻俩怔怔地看着,那宝儿也一怔,随即又是乱喊乱叫。
赵大夫并不受影响,把好脉后,对夫妻俩正色道:“此病非同小可。”夫妻俩吓得面如土色,问:“那可如何是好?”赵大夫道:“此乃溺症,一定要按药方所行。”说着,便来到外间,写下药方,扬长而去。
夫妻俩并不识字,妻子便在家照顾宝儿,丈夫拿着药方去抓药,没料到药店伙计看了药方,哈哈大笑,一一念给丈夫听:“竹子一根,病发时击打病人臀部,病再发,可再击打,直至病好为止。”
丈夫听了面红耳赤,回到家中,看那宝儿还是不依不饶,甚至抓着母亲的头发,直唤着要买小金人。丈夫再忍不住,顺手抄起一根竹子,拉着就打。宝儿还是第一次挨打,顿时哭得凄惨,一边哭一边道:“不敢了!不敢了!”
自此一顿打之后,夫妻俩相互提醒,再不敢过于纵容宝儿,宝儿吃了这一顿打,从此见了老子,就像老鼠见了猫,竟减了大半的霸道蛮横性子。
自此,赵大夫这三件把脉奇事一出,众人背后都称他为脉仙。
赵大夫一生行医,平时见了富人便多收诊金,见了穷人便少收诊金甚至不收诊金,如果真的是十分困苦之人,他还倒贴药钱,所以颇得人们的尊敬。赵大夫也不曾婚娶,数十年过去,晚年之际便收了三个徒弟,将生平医术倾囊相授。
三个徒弟私下里说起赵大夫的把脉奇事,你一言我一语地道:“师父的医术十分高明,还有一手好脉息,也都样样肯教我们,就除了这三件,绣线把脉,草叶把脉,悬空把脉,这三件怎么不教我们?”
三个徒弟你拉着我,我拉着你,一起去问赵大夫。
赵大夫闻言,哈哈大笑,笑得白胡子也一抖一抖:“哪里有这样的把脉?我可没这么大的本事!”
三个徒弟面面相觑,拉着师父定要问个分明。
赵大夫便道:“那船上少女昏倒,明明就是中暑了,哪里用把脉?我一看就知道了,只是我当时年轻,看那少女的父亲犹豫不决,以为我医术不好,所以我故弄玄虚,用草叶诊脉,其实只是小小病症,用蒜汁滴入鼻中,通窍清神即可。”
赵大夫停了一下,又道:“那悬空把脉,更是好笑。那宝儿明明就是被家中宠得无法无天,撒泼打闹只是要东要西而已,打一顿就好了,不行就打两顿,什么时候发病,什么时候打,自然就好了嘛!”
三个徒弟听得暗暗好笑,又问:“那绣线把脉呢?”
赵大夫闻言,忽然沉下脸来,说:“你们三个,不好好地背医书,辨中药,总是问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作甚?”
三个徒弟被赵大夫这么一骂,垂首不敢再问。
赵大夫又道:“你们在我这里学得也差不多了,可自立门户了,只有件事要记住,我们悬壶济世,为的是治病救人,万万不可把钱财看得过重。”
三个徒弟唯唯称是。
于是,三个徒弟便离开赵大夫,分别开了医馆,为四乡百姓看病。
一日,赵大夫忽然对邻居说:“我的大限将至,请把我那三个徒弟叫回来。”
邻居们闻言,有的照顾赵大夫,有的便分别去喊三个徒弟。
赵大夫自己洗沐,来到床上,等三个徒弟到来。
没想到,那三个徒弟正好都外出给人诊病,迟迟不来。
赵大夫躺到床上,奄奄一息,渐渐支撑不住,但仍睁着双眼,看着门外。
守着赵大夫的邻居看着于心不忍,心里却又奇怪,这么老的老人,怎么能支撑这么久。
直到第二天,三个徒弟才接到讯息,匆匆赶来,赵大夫已经命悬一线,看见三个徒弟哭着进来,将一只手微微抬起来。
徒弟们拉着赵大夫的手,哭叫道:“师父!师父!”
那赵大夫不知道哪来的力气,甩开三人,厉声道:“快诊脉!”
啊?
大家都愣住了,赵大夫不是自己说大限已至吗?现在又让徒弟们诊脉,是想让徒弟来救自己?
那赵大夫喘息良久,道:“临死之人,才有雀啄之脉,你们好好诊脉,好好揣摩。”
此话一出,大家才明白,赵大夫是将自己临死病体让徒弟们学习诊脉啊!
三个徒弟止住哭声,恭恭敬敬地轮流给赵大夫诊脉,待诊毕,赵大夫面含微笑,驾鹤西归。
众人大放悲声。
三个徒弟料理好赵大夫的后事,也像赵大夫那般,细心看病,对有的穷苦人家分文不取,深受大家爱戴。
有时候,三个徒弟聚在一起,说起赵大夫,对绣线把脉的事情还是好奇不已,不明白师父为什么将此事讳莫如深。
后来,他们偶然听说,赵大夫年轻之时,偶遇一地主家的小姐,两人一见钟情,但赵大夫家中贫困,自渐形秽,不敢上门提亲。没多久,地主将小姐许配给了别人,小姐茶饭不思,日久成病,请了好几个大夫都没能看好。赵大夫来到小姐家中,自荐看病,地主见他年轻,不想让他看病,赵大夫便口出狂言,可以用丝线诊脉,地主便让他一试。
赵大夫已经打听到,小姐婚配的人家家世清白,颇有资产,未婚夫是一个书生,读书十分用功,再想想自己家中孤苦一人,家徒四壁,实在不堪小姐良配。于是,赵大夫忍痛在药方中写了藏头诗,流露出决绝劝诫之意,小姐本以为赵大夫是来求娶自己,没想到竟然轻轻放手,心中气恼,将那郁郁缠绵之意一扫而光,不久就嫁给了那书生,婚后生活过得不错。但世事难料,没几年,书生一朝中举,当了朝官,便不再将小姐看在眼内,又娶了几房妾室,将那小姐非打即骂,小姐郁郁病亡。
赵大夫得知后,心中痛悔,便自誓不娶,茕茕一生。
三个徒弟知道事情原委后,心中为师父感到难过,便闭口不言,从不将此事原委再说出去。
后来,世人说起赵大夫,只知脉仙,只知那三件诊脉奇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