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
笔者在广州的家综督导了数年,在看小组文书时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组员缺席次数较多,并且参与小组的随意性大,而这也是很多新手社工开组时遇到的头痛问题。
一个原因
l组员甄选环节没做好。
很多新手社工由于经验不足,常易忽视招募组员时进行甄选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关键的步骤。香港社工及知名学者林孟平在《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中说甄选应着重为人们选择一个适合的时间,参加一个适合的小组;而且,也是一个协助组员定向的过程。事实上,甄选组员和定向的程序是小组准备工作的要项。(Pine and Boy,1966; Kemp,1970; Ohlsen,1977; Berg and Laudreth,1980; Corey and Corey,1985; Yalom,1985; Jacobs Harvill and Masson,1988)
当然也有人会说,能招够人就谢天谢地了,还哪有挑选的空间。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日后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
这里要重点说明的是,没有做好甄选工作只是组员缺席的重要原因而非唯一原因。可能的原因包括小组的主题和内容不够吸引无法切合组员需求、组员对社工的专业性存疑、不满社工的工作态度、或不愿与特定组员相处等等。
三个影响
甄选过程是小组带领者和潜在组员之间一个重要的交流和双向选择机会,这个环节的缺失将会带来以下影响:
1、组员动机不明,动力不足。
在没有安排组前面谈的情况下,小组带领者无法确切知道报名者是带着何种目的加入小组,对报名者的基本情况也不了解,致使正式开组时组员才发现小组并不真的适合自己,投入小组的动力下降,组员容易产生反正对我帮助不大,来不来都无所谓的想法,缺席自然就会发生。一个真实的案例是某长者智能手机小组,开组时,社工才发现原来组员用的是各式各样的手机,操作系统不同,甚至有组员还在用只具备简单功能的老人机,该长者本来只是想来多了解自己的手机功能如何使用,结果却发现教授的东西与自身期望存在落差。
2、太容易得到就不会珍惜
“物以稀为贵”,越难获得的机会对人的吸引力越大,反之,越容易得到的,越不会珍惜。当社工的小组是只要报名就能参加,甚至出现过没报名,由其他组员带来的朋友都能参加的时候,组员会觉得小组门槛很低,心里的重视程度自然不高。如若组员在进入小组前,有经过社工面谈,并获得一些关于小组的重要信息,自然觉得自己能入选是机不可失,重视程度显然不同。
3、小组的异质性可能导致组员难以产生足够的凝聚力
社工都知道小组性质分为同质性和异质性两种,目前广州家综由于领域划分等原因主流的小组大多采用同质性小组,而根据团体凝聚力理论,组员的同质性越高,组员之间更容易产生凝聚力,有利于小组动力的出现。
而没有进行甄选步骤的小组,社工难以知道组员的特性,如果是教育性、讨论性和执行任务的小组还好,并不要求组员的同质性多高;但若是辅导性较高的小组,异质性的出现可能导致组员难以产生足够的凝聚力和安全感,甚至可能因价值观的差异致使组员之间发生冲突和矛盾,这就对带领社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实中,社工有时逼于小组人数不足,会放宽小组准入门槛,导致小组异质性提高,比如青少年领域社工可能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的同学置于一个小组内,虽然他们年龄上只差1-2岁,但所处的环境和压力差异甚大,所以异质性是比较高的,容易出现互相不理解的情况。
一个解决方案
做好组前的甄选,让申请者明白小组概况、澄清并处理个人所关注的问题外,还可以帮助他们有更好的准备去投入小组过程。
此外,甄选面谈,对申请者来说,也是他们和社工建立关系的开始。
有一些问题可以在甄选时使用:
- 你为什么想参加小组?
- 你对小组有什么期望?
- 你有什么忧虑是希望在小组中得到帮助的?
- 你认为自己如何可以对小组有所贡献?
- 请书写一篇简单的自传,说明你一生中重要的事件和人物(Jacobs, Harvill,Masson,1988)。
最后,笔者想提醒小组带领者,充分的准备工作、良好的小组设计、事前对组员有一定的了解,是一个小组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
�
参考书目:《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林孟平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