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诗瑜妈妈
01
“天绝我也...天绝我也...老陈家五世单传,没想到绝在我的手里...”
莫言的小说《蛙》中,陈鼻在得知妻子二胎又是一个女儿时,痛苦万分。
前段时间火得一塌糊涂的《都挺好》,剧中苏明玉也同样是“我不该是女儿”的缩影。
更有甚者,不久前一则新闻爆出:一个年仅12岁的女孩在通过深圳罗湖海关时,被检察人员发现有点不对劲。
女孩的包都快“撑爆了”。书包被送进X光机检查,工作人员从中截获了142支人体血样试管。
我们的文明源远流长,对女孩儿的不待见历史也够长,且在今天仍然在部分人身上流淌,这其中包括女性自己。
2008年,我的大女儿出生,得知是女儿后,我哭了,因为想到自己刚刚经历的痛,我亲爱的女儿若干年后也要经历,就忍不住难过。
两个小时后,我到了病房,听到同楼层隔壁一个房间撕心裂肺的哭声,听得出来是一位成人女性。
好奇间,同病房早有人打听到原来是一位新妈妈因为生了女儿正伤心呢。我诧异,这么大的哭声,这么悲伤的腔调,得有多难过啊。
后来得知,这位妈妈和我一起待产。印象里,夫妻俩看起来高知、高颜,婆婆看起来也是知书达礼的。
果然,通过强大的群众力量,原委打听清楚了,新妈妈说:我妈妈生了我和姐姐两个女儿,我不想再生女儿了!
这句话解读一下,可以看作:我痛恨自己是个女人,我无法接受女人这个身份。
再解读一下,可能就是:我父母痛恨自己生了我这个女儿,他们无法接受我是女儿的事实。
接着解读下去,可能就是:我的祖父母甚至更远的先祖喜欢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男孩儿,否认女孩儿也有价值。
无论如何追溯,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女孩儿深刻地不喜欢自己,拼命想摆脱女孩儿的轮回。得到父母家人从“根”上的肯定和爱。
02
戴亚楠说:“一个人的人生堕落是有很多种的,有时候,就是你不再喜欢自己了。”
而我理解,比这更可怕的是从小被灌输“你是不被爱的,你是不值得爱的”,从小就是灰色的天空很难明亮起来。
虽然难,好在,也不是绝无可能。
奥南朵女士在《对财富说是》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原本是在她的工作坊中通过活动实现,现在我把它提炼出来。
这个方法共分四步:
第一步:承认自己和父母有点像。用在这个场景中就是“我承认我和我的父母有点像,我们都不喜欢女孩的角色。”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源于我们深陷在自己不能接受的观念中,拉扯、割裂。仿佛一片泥沼,拼命挣脱,却越陷越深。
第二步:对父母说是。接受他们的局限性,同时看到我们像父母,但我们不必是父母,他们的观念就让他们持有好了。
第三步:对自己说“你已经足够好。”从父母认为的女孩不够好中脱离出来,形成自己的观念。
书中在这部分有讲到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学员经常买一堆自己用不着的东西,他很苦恼,上课的时候去请教老师。
这位学员家里有三个姐姐,他是最小的弟弟。因此承载了家庭整个的希望。那个时候他们家很穷,母亲对他非常的严厉。而父亲呢,对他寄予了厚望。
在严厉和厚望的双重对待下,他觉得自己不足够好,所以成年了以后他通过买买买想来证明自己很好。
书中同时提到一个建议说,下一次当你想买一个东西的时候,先停下来对自己说:“你已经做得够好了。”
过几分钟再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吗?”如果确实需要,那就去买吧。
由此可见,一个人、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和性别有多大关系呢?
如果从小那个本来的样子被看见,被欣赏,被接纳,那这个人无论男女,都不会离幸福太远。
有人说“幸福的童年可以疗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疗愈童年。”一生太长,都用来疗愈童年,未免太亏。
我们去疗愈童年,也不是为了分清是非对错,找到“罪魁祸首”;而是放下童年,把她作为人生的过去,就让她呆在过去。
然后,轻装上阵,带着觉知:从此,我的人生,我说了算。
第四步:看到父母给不了他们没有的东西。父母是这样,我们作为子女、父母、配偶,这种种身份,概莫能外。
03
阿德勒说:人的不幸福大多源于人际关系。
我理解,这是因为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有不恰当的期待。比如,期待他人给我们他人没有的。而讽刺的是,我们也被要求给予我们所没有的。
所以,大方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接纳他人的局限性,“爱他及自己,如他/及自己所是。”
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看到自己的好、欣赏他人的妙,如此,人生才能少些纠结,多些快乐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