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些朋友交流的频率比较高,每次交流之后,总感觉时间过得飞快,颇感意犹未尽。不过,生活中很多时候,也总能遇到那种交流之后,令人窝火郁闷的情况。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质量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别,是什么导致了这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我很快就想到了答案,是人!这听起来像是废话,交流一定是人和人之间啊。这样摆原因确实显得敷衍了事,那就继续深挖,看看是人的哪些特质决定了一次交流的质量。
第一,能够安静地倾听是高质量交流的基础。倾听确实太重要了,我和你都抢着说话,那结果一定非常糟糕。交流,一定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你说一段,我听着,等你表达完之后,你再听我阐述我的想法。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沟通闭环。只有这样,才有了能称之为交流的基本条件。其实我并不算一个好的倾听者,直到最近一次跟一个朋友长谈,我才真正意识到倾听到底有多重要。当时,我感到跟他聊天非常开心,于是就问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可以如此愉快地交流?他的回答很简答:我们都可以倾听对方说话!如果不能的话,就没有下次了。后面这半句给我的震撼是比较大的。如果我不能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失去的将是继续跟朋友交流的机会。或者就直接失去了一个朋友!
第二,交流双方的认知水平大致在同一个量级上。本来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不过思考之后,还是把它放在了第二位。认知水平或者说是对世间万物的基本认识要相差不多的两个人才能够比较顺畅的交流。如果一方认知水平高过另一方太多,结果就变成了一个人在给另一个人讲课。无数次的交流,让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抛开交流工具和渠道的影响,两个人可能交流的内在原因是他们对一些基本的事情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当然,两个人一定会对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但是,如果他们能够搁置争议,尊重彼此,还是可以继续交流的。那么,能够共同搁置争议这一种交流的态度,也还是相同的。能够搁置争议,就是认知水平相近的表现之一。如果一个人一定要你跟他的想法或者态度一致,你以后还会跟他交流吗?!
第三,交流的双方都能从对方那里获取对自己来说有价值的东西。这个看起来有点像功利,不过事实却如此,至少我是这么看。跟长相俊美的人交流,即使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也愿意,因为看俊男美女本身就是一种奖励。至于他们愿不愿意跟我聊,那就不好说了。但是,大部分的交流看重的还是内容。如果跟一个人聊了三个小时,发现没有任何收获,想想是比较泄气的。而如果一个朋友每次交流的时候总是讲那些你听过无数次的段子时,难道你不会感到无聊吗?当然,跟爸妈聊天时听听他们的唠叨,那感觉是不同的。其实,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要一定让我们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哪怕对方的一个想法启发了我们;又或者他向你推荐了好用的工具、好吃的美食、好玩的地方——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不过,这不是绝对的。如果朋友心情不好,找我来倾诉,我是一定会做好一个倾听者,因为,整个过程我收获的是更为珍贵的友谊。所以,所谓“价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夏天到了,哪位兄弟请我一起撸串喝酒,再加点小龙虾,那就根本不用管聊什么,直接就高潮了。
第四,参与交流的人都要具有独立思维能力。这个条件看起来有点突兀,但却很有必要。曾经自己也会作为一个没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跟别人交流,结果,自己要么就不表达,要么表达的观点都是别人的观点,连一点自己的东西都没有。当然,现在早已摆脱了这样的状况。没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很有可能滔滔不绝地讲一大堆别人的观点和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却没有半点自己的思考在其中。与这样的人交流的感觉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味同嚼蜡。别人的知识也好,理论也罢,那都是别人得到的,也许只适合那个人,未必适合你自己。在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推敲,更不要说实践检验之后,实在不是很有说服力。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不会轻信任何人或者书本,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是非的标准,除非明确这套标准有问题或者瑕疵,否则不会轻易改动。这样的人或许比较执拗,也容易和别人产生不同的想法,但是,只要能保证上面的一些基本条件,交流根本不成问题。相反,正因为交流的双方都具有独立思维能力,才更可能擦出火花。
两台计算机,都有独立的CPU(独立思维能力),底层逻辑相同,只认识“0”和“1”(认知水平),再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懂得倾听),如果两台机器之间有数据传输的需求(从对方那里收获价值),就可以完成数据传输了(沟通交流)。所以,计算机之间可以数据通信,而钢笔和显示器之间可能就不太能进行数据通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