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稍微懂一点心理学的人,都听说过,看似容易理解,而发现它和克服它都并非易事。
你知道吗,心理账户的理论提出者,芝加哥大学的理查德·塞勒教授为此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见这个理论的开创性意义有多重大。
塞勒教授是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以及决策心理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勤奋与好奇的品质。
塞勒喜欢关心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与塞勒一起做过研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教授回忆说,这个孜孜不倦的年轻人似乎对任何与经济行为有关的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他会关心纽约的出租汽车司机每天开车几个小时之后才会收工回家;关心在赛马场上人们如何下注,又如何在最后时刻突然改变决定;他会请自己的经济学家同事们到家里吃饭,却要求他们在吃饭之前先完成一项行为学研究的实验,塞勒对行为经济学的着迷,让他能够从看似平凡普通的现象中发掘出最根本的规律。
什么是心理账户呢?
1980年,理查德·塞勒教授第一个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他认为,人们不仅有对物品分门别类的习惯,对于钱和资产,人们一样会将它们各自归类,单独记账,从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投资行为。
有趣的是,这种做法经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因此我们通常感觉不到心理账户对自己的影响,所以,这个理论到上个世纪才被发现。
举个例子,你去爬山,到山顶,看到嫩嫩的黄瓜想买一根解渴,一问价格,要10元一根,你情愿渴着,也不愿意买,因为在你的心理账户,黄瓜顶多2元钱一根。问蛋筒多少钱一个,2元,你痛快的掏钱买了,同样,你的心理账户,蛋筒值这个钱。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我们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因为我们心理的确存在着一个个的隐形账户:该在什么地方花钱,花多少钱,如何分配预算,如何管理收支,大体上总要在心中做一番平衡规划。当人们把一个账户里的钱花光了的时候,他们就不太可能再去动用其他账户里的资金,因为这样做打破了账户之间的独立和稳定性,这会让人感到不安。
聪明的你可能会发现,要说服人们增加对某项花费的预算是很困难的,但要改变人们对于某项花费所属账户的认识,却相对容易。换句话说,如果人们不愿意从某一个账户里支出消费,只需要让他们把这笔花费划归到另一个账户里,就可以影响并改变他们的消费态度。
心理账户对投资决策有什么影响?
我们币圈投资的人,一般都会对资产进行配置,比如房地产、股票、区块链、现金等账户各保持多少比例的资金投入,这就代表着不同的心理账户,具体到区块链,你还有小的配置,比如主流价值币、成长性强的小币种等,这里面是一个个的分账户,如果他们因为价格变动了,就会感到不安,会进行一个动态再平衡的调整,调整到符合你的心理账户。
陆蓉告诉我们,传统经济学认为理性人的决策没有心理账户,他对待投资组合的风险态度是唯一的,会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配置最合适的投资组合,他会按照自己的风险偏好来算出他的最优组合。
行为金融学认为,实际上,人们在投资时却很会受心理账户的影响。所有的人在投资决策时都会先划分心理账户,再为每个账户设定单独的资金用途。比如吃饭的钱是不会用来冒险的,我们炒币,最重要的是活下去,熊市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我们要至少留足三年的生活费。
心理账户的好处是,有利于把投资和生活分开,养成克制的投资习惯,不至于因为投资,影响我们的基本生活。那些孤注一掷,不懂配置的人,就是没有清晰的心理账户,而是一本乱帐。
心理账户的坏处有两点,一是导致我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全局性的看问题,因厌恶损失而使投资过分保守;二是偏离最优投资组合,由于对每个账户单独核算,风险容忍度不同,会让投资者对每个账户单独决策,导致操作失误。
如何克服心理账户的负面影响?
陆蓉建议,投资时不要对各个资产单独决策,也不要太在意单个账户的涨跌,而应该放在一起通盘考虑。我特别推荐,之前我的文章里提到的袁牧关于分散投资和再平衡的方法,完全可以克服这个心理账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比如你设定指数基金、区块链、现金的比例分别是80%、15%、5%,那么如果哪个涨得快一点,这个比例势必会被打破,你就通过低买高卖,维持住这个比例,那你长期都是盈利的,而且稳妥安全。
保持长久吸引力的唯一法宝是不断深度学习,提升认知。
2017年,我44岁,除了工资收入,没有赚过一分钱;2018年,我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写作和讲课赚了10万元,尝到了成长变现的甜头;2019年,我会脚踏实地地努力赚钱,大年初一,我建了一个知识星球,目的是带动自己和一群人通过投资和写作赚钱,你来不来?可以扫二维码加入。
我每天至少会提供关于买房、买币、买书、写文、卖文的有价值的信息两条;日更文章一篇;
让我惊喜的是,星球建立两天,就有16人加入,头50个人,早鸟价50元,每加50人,就提价一次。对了,如果你觉得不值,可以随时退款哟!
我的知识星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