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古代永逝的故国

作者: 张成昱 | 来源:发表于2018-06-29 07:41 被阅读298次

        我在五四青年节,去重游了一次历史,确切地说,是历史博物馆。

        对于博物馆,我最早的记忆就来自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在我的记忆里它叫历史博物馆,同样在我的记忆里,它的地下一层有一个亚洲最大的厕所,里面无比广阔,与外边的广场恰可匹敌。

        我少年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知识和认识几乎全部来自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和它。

        小时候父亲带我坐公交再转无轨,换几次车到天安门也算得上一次远行,每次都令我激动。记不清这些远行有多少次是以历史博物馆为目的地的,应该不止一次,但至少有一次。我对它的印象深刻远远胜过包括故宫、天安门和前门在内的其他之总和。

        那时的历史博物馆唯一的展览叫做“中国通史陈列”,是把从猿到人的中国历史彻底铺陈在一间间绵延不绝的展室里,仿佛一根无形的红线,牵引着观者,亦步亦趋地被洗脑和洗地。

        胡适被认为说过一句很猥琐的话:“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赞成他的这个说法,赞成的理由无关这句话的雅俗和对错,而是它揭示了一个事实。但同时,我深刻地理解历史不是一个心甘情愿被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它既不愿被任意打扮,也不愿做小姑娘。

        可惜历史无法自行言语。

        一些理想主义者说被打扮成小姑娘的历史其实不是真正的历史,而不过是被每一个时代的统治者细心豢养的历史学家口中的所谓历史,真正的历史永远矗立在过往的时间长河中亘古不变。

        我喜欢理想主义者对于历史的信仰,也相信,但认为无以敦行,理由如上。

        最早的“中国通史陈列”始于1959年,那年离开反右已经两年,对于一批改造好或者可以改造好的右派进行了被称为“摘帽”的操作,而大跃进正处于超英赶美的亢奋状态,想必还没有饿死人,不论后来是否真得饿死过人。

        那可以算得上一个很宏大的文化业务,挂帅督办的是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同时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历史学家的邓拓先生,领导群里还是毛主席的知名秘书之一,田家英。

        尽管不多几年之后,邓拓便因那几句有些阴阳怪气的《三家村夜话》,在文革初起之际成为文革最早的牺牲者,他过世的时间是1966年5月18日,而文革正式的开始时间是1966年5月16日,而古诗词功底深厚的田家英则逝于1966年5月23日。

        但在当时,他们还都能被认为代表着政治上的绝对正确,这些正确的政治意识体现在以下六条原则:

1. 通史的陈列从原始社会开始,到18 4 0 年鸦片战争以前为止。既按照社会发展分期, 又按照朝代排列。

2. 以阶段斗争为主线, 并且结合生产斗争, 表现我国历史各个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状况和劳动人民的斗争历史。其中突出地表现历代农民起义和标志各个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发明创造。对我国历代的文化、艺术、科学和人民生活状况也适当地加以表现。

3.凡是对我国历史发展各个方面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代表性人物都适当地加以表现。对代表被压迫阶级和民族的革命领袖人物和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都有所表现。对统治阶级的重要代表人物, 只要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积极作用的, 也适当表现。

4.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根据历史真实情况, 正确地表现以汉族为中心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发展的历史。着重地表现民族间的友谊团结和各民族对祖国的贡献。

5.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中外关系,力求正确地表现中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注意表现中外经济, 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关于历史疆域地图问题, 凡涉及国际关系的, 本着既符合历史真实, 又注重国际关系的精神慎重处理。

6. 关于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问题以郭沫若同志的观点为依据。

        这六条经过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扬亲自核定的原则表明了两个重要的事实,首先,这个历史是一个有历史观的历史,而这个历史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观,就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和语境的梳妆台。其次,就是它仍然对中国历代历史学家的业务能力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尊重,体现为依然把各个主要朝代作为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段落,这让二十四史勉强有了一些用武之地。

        这个由众多大牌历史学家参与的梳妆工程,把当时最主流的历史学研究成果纳入到历史的陈述体系之中,如今遥想当年,我依旧为无缘瞻仰那个展览而惆怅不已。

        目睹了天安门广场上的风花雪月和刀枪剑戟,历史博物馆在66年可想而知地闭馆了。

        作为“三家村”分店的“中国通史陈列”1.0版被逻辑上彻底砸烂之后十多年的1975年,迎来了2.0版的发布。

        在1970年开始提出的新《中国通史陈列大纲》中, 陈列体系按社会发展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个时期。为了强调阶级斗争为纲,旧陈列的“王朝体系”被替换为以农民战争开始的陈列体系。就是在每一个朝代的开始, 先出现农民起义, 而不是先出现王朝的建立, 以此体现农民起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述说方式,农民起义不再是旧王朝的掘墓人, 倒仿佛是新王朝的接生婆。

        我那时随着父亲所看到就是这个2.0版,它最终成为我一生关于中国历史最本源的认识基础,那是一个由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等人物的巨幅画像构成的历史画卷,因为在现有的文物中缺乏直接和历代统治阶级口中的“反贼”和“盗寇”有关的实物,便只好大量用文字和现代的艺术创作来替补。

        由于周总理的干预,各个朝代的传统历史线索没有被彻底抹杀,但毕竟充满着文革时期的政治色彩,经过各种小修小补,到了八十年代终于又一次被闭关重修。

        3.0版的开放已经接近二十世纪末期了,它淡化阶级斗争,把有关农民起义的美术作品,也就是当初最震撼我幼小心灵的巨幅油画撤出了阵地。西方的一些历史观点被引入,即便没有取代也一定程度抵消了原有的历史观脉络。为了回避各种历史观的争议和历史事实的不同理解,3.0放弃了整体揭示和展现中国历史全貌的使命。从全面展示中国历史宏伟画面的目标转变为更强调文物的艺术性, 以“为欣赏目的”,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殿堂”。

        另外,大量临时性展览由于观赏性和稀缺性,具有更为现实的吸睛能力,越来越挤压着3.0版中国通史展览的生存空间,当我此次重游历史博物馆的时候,曾经让我挂念多年的通史展览已经被草草地安排在地下一层,与亚洲第一的厕所在一个水平面上,和一般省级博物馆的文物展览没有大的区别了。

        一个没有历史观的通史展览是不足以和国家博物馆身份相称的,历史观的对错倒在其次。

        因为这个原因,我的这次针对中国通史陈列的重游乏善可陈,倒是离开国博后去平安里的杏园面馆吃了一碗久违的刀削面更为惬意。小时候母亲带我进城往往去那里吃一碗刀削面,在记忆中堪称美味。

        这次去吃,却嫌略咸,或许人家一直就那么咸,只是在我的记忆里,被哪个识趣的历史学家梳妆打扮了一下。

注:本文的史实参考陈瑞德先生的文章:《<<span >中国通史陈列>四十年》

七律 五四游国博通史展览有怀

柳影菊香岂畏时,春愁不过月行期。

虎狼列向千秋业,燕雀羞提一字师。

大梦难言心腹事,小乔莫扮栋梁姿。

芳心乱墨留青册,传语江湖动手撕。

七律 刀削面

旧街攘攘往来行,尝罢浮云又顾名。

肉食心思焉可鄙,面汤情谊略如倾。

眉头春色流连踏,刀下秋风断续停。

就酒何须明月屑,餐前饮尽桂花羹。

七绝 游故城有怀六首

午门

龙开九五可称孤,城内森严城外疏。

应自此门推出去,修身一笑万年狐。

御花园

赤子谁堪识御花,三千薄面旧曾嗟。

汉宫欲锁千秋月,偶尔春光出帝家。

大殿

云高千尺压神州,御座沉沉尽在谋。

堂上高朋呼万岁,匹夫檐下不低头。

钟表馆

青史千秋伏朕躬,江山藏宝入深宫。

坚船利炮香江外,紫禁森森早送钟。

景山

悬首孤林仰古今,明君未必是明君。

清风拂尽琼林醉,霜月楼倾一寡人。

烤肉季

湖畔清风柳欲翻,花香总被肉香嫌。

弦中酒色分南北,尽是江东载马船。

相关文章

  • 永远的古代永逝的故国

    我在五四青年节,去重游了一次历史,确切地说,是历史博物馆。 对于博物馆,我最早的记忆就来自位于天安...

  • 永逝的骑士

    夕阳的最后一抹余辉洒在湖上,微风轻荡,波光粼粼。四周悄如死寂,老鸟唱坏了喉,老马跑僵了腿,阿奇洛战斗到最后一刻,半...

  • 永逝的笛声

    我常常想起那一年 苍茫的夜里 风中笛声的幽咽 夜色里,笛声搅乱了月色 那一晚 我忽略了夜的颜色 笛声悠悠,月光乍泄...

  • 永逝的气泡

    说不出来的悲伤, 只是心底装满了怨。 像徐徐升起的气泡, 渐渐的浮起。 脱离不去的惆怅, 被过往风戏弄, 又成为孩...

  • 又是一年九月九

    登高只为眺望故乡 茱萸意为思念故人 又是一年九月九日 今时的你我该如何 悼念心中永逝的亲人 今日重阳节,古代民间有...

  • 永逝

    一个老人走了 病痛难忍,终熬不过岁月 于旁人,如路边虬腐的苍柏 感喟,掠过怜悯的一瞥 盛极而衰,终是无常 于她中年...

  • 永逝

    耶殊陀尼“看图作诗 天使点赞” 一只小船静静地泊着 你沉默舟头 站立成一尊佛 双手合十 沐浴在一片金黄中 让虔诚光...

  • 故国的雪

    故国一夜素白衣,四面八方寒风袭。 试问行人去何处,寻得柴火来御寒。 山边不见暖阳出,小巷深处踏雪泥。 小窗霜凝花纹...

  • 后来的我们

    岁月永逝,旧人不覆 转眼见,十几年的光景已沦为永远 遥不可及的不是未来,而是今天以前。 十六年前,我们相遇。 第一...

  • 4.4日清明节

    逝者永逝!悼念! 生者当下!安康!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远的古代永逝的故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mn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