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回应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如此!(这一点,还可以在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书中的故事,也让我想起来自己记忆中特别深刻的一段。大概在我七八岁的年龄,我和小伙伴一起去邻居家玩,在茶几的假山上,摆的有装饰的小凉亭,精致的玻璃小马。我们简直爱不释手。邻居长辈说,你们喜欢就拿回去吧。在我心里,因为自己很珍视,因此也认为那是件特别贵重的物品。最终的结果是,我的小伙伴开心地拿回去了一匹小马,而我手是空着的,但是心里装满了五味杂陈,落寞地回了家。这一切,都源自于我没有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和需求,我“客气”地说我不能拿别人家的东西,谢谢!……其实,这样的情景,从童年伴随成长,发生过很多次。
现在的我,常常鼓励我的孩子,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的想法,如果是合理的,我会赞同和满足。这种满足,是鼓励他可以真实大胆的表达。如果说我们一边鼓励,一边又在听到孩子真实感受的时候,用委婉的方式拒绝,或是用大人的权威和方法,说服他们接受我们的“正确”思想。久而久之,他要么不会再表达,要么就认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可以被忽略。
有一次达达面对我的怒吼时,一边哭一边说,我现在感觉很生气,我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听到这句话,我一下子冷静了。他让我意识到,我刚才的举动和语言带给他的感受如此糟糕,我被瞬间击中,我要表达的当然不是这些。我那些以为对他有价值的话,在那个不理智爆发的当下,带给他的是指责和负担。我特别感谢我的孩子能表达出他的感受,当然,我也要感谢自己,听进了心里,赶快做出了积极的暂停。
这两个例子,是不是能让您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或是带来了启发呢?
所以,请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感受,并且清楚的表达出它们。
后记:
在达达的成长中,我从来没有对他说过“不许哭”这样的话。从小到大,他不开心、委屈了,哭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我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流眼泪的时候会越来越少。这意味着成熟,他知道哭会不好意思。年龄再增长懂得世故了,感情的麻痹也会让哭变得更少。所以,孩子还能在我面前哭,我觉得是自然和顺畅的事情。在我看来,这是他对我的信任和完全释放,所以,我会说,你先哭好,把情绪发泄出来,冷静了,我们再说。
这些,都让孩子不会丧失对自己感受和情绪的表达能力。并且,也让他知道,表达情绪和感受,是正常的事情,不需要刻意压抑。他总会有要压抑情感和情绪的时候,不必刻意提前。
2019.4.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