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就人民日报文章的讨论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然后无论是从文化层面还是语言层面的讨论,都难以让我这个理科生(理科生!谁再说理工科生我和谁急!)难以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思来想去,发现按照我这么个外行人理解,语言本身最重要的属性是其实用功能,至于是优美还是承载了民族文化都是次要的事情。
实际上,所谓实用性和所谓“纯洁性”往往是存在深刻的矛盾的。“纯洁性”即要求整个语言需要使用同一套符号系统之内的符号,然而实用性要求在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简洁的符号代表,而不是在原有的符号体系中拼凑出一个字符串。
一个很真实的例子是数学的符号体系,数学为了增加实用性,几乎是可以使用的符号都兼容并包。除了原本的阿拉伯数字和一些符号(加减乘除),后来不仅加入了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还有各种文字的字母以及一些奇奇怪怪自己发明的符号。想象一下诸如"∫","∇" ,''∂"(科普一下:分别是积分号,梯度算符和偏导号),这样的符号第一次引入数学的时候是否玷污了数学语言的纯洁性?更不要提集合论中用到的那些奇怪字符了。然而也正是这种自由与包容性,使得数学语言几乎可以描绘任何一个科学过程。或者说,如果现有语言不够用了,那么自造一个加进来就可以了。上面三个符号实际上分别是莱布尼兹,哈密顿和帕斯卡(?)发明的。
我认为,一个语言能够接纳一个更加简洁的符号来丰富自己的语库是一门语言维持其实用性的重要标志;相反的,如果一门语言一味的希望把外来的符号用自己的符号解释,反而会是语言冗余杂乱,丧失简洁性。
其实每种语言都有他优势的地方,汉语有着强大的描述复杂事物的能力,是因为汉语有着如此多的汉字(因此每个汉字就必须比较复杂),所以可以用更少的字表达更复杂的意思。然而也正是因为每一个字都很复杂,导致在表示简单事物(比如只是一个名词)就略显困难了。这一点有一点像CISC和RISC的对比。在一些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对某一个事物的一个代号而已。这时使用外来拼音为文字就有着明显的优势,首先拼音文字可以首字母缩写,直接利用有损压缩缩小字符长度,而汉语本身就很简洁了(比如两个字三个字),就无法使用这种有损压缩的方式,导致简洁性不如外来拼音文字。第二点,因为是外来的字符,与原有的汉语不可能造成冲突,相比之下,要想发明出一个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没有冲突的词(而且还要简洁哦)就不那么容易了。更不要提在电子时代,因为输入设备的限制(US键盘),英文的输入更加简洁直接。
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是所谓“易语言”,笔者认为这种“中文编程语言”就是误入歧途的的典型代表。在编程这种专业的工作上,效率是压倒一切的(也就是说易用性不值钱),使用中文作为编程语言简直就是丧心病狂。比如如果输入static这个关键字,中文是“静态”,且不说输入法的问题,英文需要敲击6下键盘,而中文是是8下,更加极端的例子比如一个英文的变量名是i,那么中文呢?不要说一般没有这么短的变量名,本人写代码的时候就把i,j,k当做循环计数的保留变量。另一点佐证是,日本人发明的Ruby语言不也是老老实实用英文么?
语言最早出现的原因一定是他的实用属性,而他的实用属性重要性应该说从未减退,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一门语言生命力的第一指标。因此我认为抛开语言的实用性讲所谓“纯洁性”是没有道理的。跟进一步说,我不认为“我的电脑能播放动态图像专家组音频层III”就要比“我的电脑能播放MP3”更加优美,因为在更多时候,简洁才是最高的优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