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婚育杂谈
别再“抽象式”育儿了

别再“抽象式”育儿了

作者: 1红枫叶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3-07 09:44 被阅读0次

最近接了几个家庭教育个案,妈妈们的诉求分别如下:

妈妈1:7岁的儿子太调皮了。

儿子好动,经常搞破坏,不仅姥姥整天把孩子“太调皮”挂在嘴边,邻里邻居一见到儿子也都说他太调皮。

妈妈2:五岁的儿子太好动了。一刻不得闲,地上爬、沙发上蹦,调过来调过去,一点都静不下来。

妈妈3:初三的女儿脾气太暴躁了。动不动就发脾气,冲弟弟们吼叫。


当被问及“您希望孩子怎么做”时,她们的回复分别如下:

妈妈1:只希望他不那么调皮,能乖一点。

妈妈2:他不要那么好动啦,如果能安静一会儿该多好!

妈妈3:就希望她搞好自己的学习,脾气不要那么暴躁。


三个个案,足以代表一大部分中国家长的日常育儿状态。而她们所苦恼的核心问题,却跟流传至远的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注重人品教育。德行、责任、谦卑、恭敬、和善、温良、诚恳、踏实等等,这些优良品质被世人所追求,并通过各种家风、家规、家法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传到当今社会、当我们将人品教育运用到日常育儿的时候,却出现了种种问题。

刚开始从事礼仪传播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时候,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家长花了那么多的心思却很难培养出孩子的好德行、好习惯?渐渐地,我发现,我们所推崇的那些好德行、好习惯,往往都是用一些抽象的词语来概括的。比如,有礼貌、尊重、认真、专注、踏实等等。而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所采取的方式,就是每天在孩子的耳边不停地念叨:“你要认真啊!”、“专注一点儿噢!”、“到学校要尊重老师!”、“出门在外要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网图,侵权必删

可是,到底什么才是“有礼貌”?什么才是“尊重”?什么才是“专注"?

我曾经多次在不同的培训讲座中问过在场的听众:“有谁能为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有礼貌’?什么叫做‘尊重’?”回答者甚少,能够讲明白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虽然,家长们心理都明白那些个理儿,但当他无法清晰描述、无法给到孩子具体的标准和操作指引的时候,怎么能够很好地教会孩子们呢?


这时候,我们又想起了中国古人早就提过的“教育要言传身教”。道理要讲、行为也要示范。

古人用家风、家规、家法以及各种仪式将那些抽象的人品教育落实到了现实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通过对辞令(语言)、行为、甚至使用器皿的约束,建立并传承了优良的品格。

即便是我们的上一代,也许文化不高,但他们用踏实的脚步、宽厚的背影、勤劳的双手让我们看见了那些抽象的品格。

今天,物质丰富了,科技发达了,生活便利了,我们却不再拥有广阔的施展天地,也没有了行动的意识,每天蜗居在钢筋混凝土的豆腐块里,边刷着手机边教育着孩子。孩子们听得见抽象的词汇,却看不见具象的行为。尽管家长们一遍又一遍地讲着道理,孩子们还是无所适从。

网图,侵权必删

请不要再“抽象式”育儿了。

当你不希望孩子“调皮”的时候,请带他去劳动体验收获的艰辛、去做客体验待人的礼貌、去参观体验社会的规则……

当你不希望孩子“好动”的时候,带着他去公园奔跑、去户外踏青、去高山俯瞰,帮助他释放能能量;跟他一起读书、画画、练字,享受安静的美妙……

当你不希望孩子暴躁的时候,请用放松你的表情、缓和你的眼神、放下握紧的拳头、轻声细语地跟孩子沟通……请带着微笑与老人对话、请注视着先生一起聊天、请拥抱/抚摸生气的孩子……


每一次,当学员提出类似的诉求,我都会问他:你担心的具体是什么?你的需求具体是什么?你希望孩子具体怎么做?一步一步将他们引导到关注孩子们的具体行为,着手去改善行为,而不仅仅纠结于抽象的观点。

抽象的品格词汇是高于生活的文化理念,而具体的言谈举止才是让这些文化理念更加落地的表现形式,才是最真实的生活。

仅以此作为三个个案指导的复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再“抽象式”育儿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xz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