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丽群 邂逅社工
家庭,是人类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起点和归宿,我们从出生起,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家庭环境的影响,开始了一个人最初的社会化过程。
家庭,是有功能的,而孩子的症状也是有功能的。用一句话来表达家庭功能的话,我会借用《荀子.哀公》的“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家庭如水,孩子是舟:一个家庭,可以成就一个孩子,可以伤害一个孩子,也可以帮助孩子重新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社会化,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是人类特有的行为。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让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及准则,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接下来,我将结合社会工作的宏观层面、心理咨询的中观层面,去看看家庭功能这微观层面,是如何“载舟”和“覆舟”——成就或伤害孩子。
一家庭是什么?
从法律意义上说,家庭是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从社会意义来说,家庭是人类最早期、最重要、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精神家园。
从系统意义来说,家庭是家庭系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如夫妻、亲子、家庭、邻里关系,也包括由这些交流所引发的生理心理的过程,如思维、情感、激素分泌或疾病。
从功能意义来说,家庭是感情陪伴、供养老人、性满足、经济合作、儿童社会化、普遍意义上人类亲密关系的人们长期居住的共同群体。
二家庭的功能
许多人在家庭中生活了几十年,到盖棺那刻,都没明白什么是家庭功能,都不懂自己为子孙后代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原生家庭。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功能只是在自发地起着作用。
但是,如果了解了家庭的功能,或许我们能更充分更主动地发挥家庭在各方面的作用,可提高生活质量,可促进身心健康,可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家庭的功能一般是:1、经济功能;2、生育功能;3、性生活功能;4、抚养、赡养的职责;5、教育和社会化功能;6、情感交流功能;7、休息和娱乐功能;8、宗教功能。除此以外,让人类进步和社会稳定,也是家庭的功能。
三那些缺失的家庭功能
然而,我国的家庭普遍只在发挥着上述1-4项家庭功能,就是家庭最基本的自动化功能。后面5-8项的家庭功能,正是我国家庭普遍缺失的社会化功能。
1、社会化教育功能
童年期是一个人的接受社会化教育的关键时期,而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
这里的社会化教育,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家庭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一个人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这包含了学习生活知识、学习社会规范、培养性格情操、协调人际关系、指导生活选择等各个方面。
可目前有一个很有趣的社会现象:父母错位当了“老师”,比较关注一个孩子的“成就”,几乎花光了最宝贵的亲子时光,专心致志去管了孩子的学业教育。这样,必然会导致“父母”角色的缺位,导致家庭社会化功能的缺失,错过了孩子比“成就”更重要的“成长”,即上面说到的“社会化教育”。
近几年,全职青少年儿童心理咨询工作总结: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小学生患抑郁症的特别多。这当然离不开三种原因:1、体制的原因;2、教育的错位;3、电子产品的泛滥。
我时常提醒家长说:要时刻仅记我们的角色是父母,不是老师。老师该管的是学校教育和学业教育,父母该管的是社会化教育:家庭教育、品格教育、抗挫教育等。
更有趣的现象是,老师家的孩子或许比其它职业的父母的孩子,更容易患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总结下来原因普遍也在这里:因为职业及社会地位的原因,太多的老师下班后,没有进行角色转换,没有回到家庭中“父母”的角度中去,他们反而比其它家长更关注自我孩子的学业成就,那结果往往是,老师家孩子比其它职业的父母的孩子,要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2、情感交流功能
“生命即关系”。情感交流是人的心理需求之一,各种心理、态度的生成、人格的发展、感情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都离不开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关系,即我们常说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具有自然性,通常融汇于日常生活中,身教胜于言教,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有一位孩子,自小体弱多病、出现感统失调症状,还被诊为多动症,9岁了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妈妈认为孩子是“弱智”的。第一次咨询,通过沙盘游戏为其做家庭治疗,观察一小时后,我发现妈妈与孩子完全没有任何的语言、眼神和肢体语言的交流,并且时常表露对孩子的厌弃的表情、动作和语言。
经了解,妈妈怀孕时,受了很多苦与委屈,对这生命并没期望与热爱,自孩子出生后,妈妈几乎没抱过孩子,没和孩子玩过。只是孩子上小学后,因为妈妈是老师,孩子的作业理所当然交移到妈妈身上,妈妈才开始和孩子的交流,但交流方式仅限指导其完成作业,态度比较严厉,而孩子的身心情况越来越不理想。
站在系统动力式家庭治疗的观点上,我看到孩子那些症状的功能:他一直在通过各种症状,请求妈妈的看见、关注和关爱。我给出的家庭作业是,建议妈妈每天放下手机与孩子专注并亲密互动15-30分钟,每天早上和睡前抚摸孩子的背部,最少坚持三个月。不出我所料,不到一个月,妈妈反馈回来的消息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缓和明显改善,整整一个月都没有生病。
此时,我想起了“恒河猴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哈洛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布料妈妈没有。婴猴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喝到奶, 但它宁愿不喝奶,也要同布料妈妈在一起。
“恒河猴实验”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这实验给了人类很多有意义的启示: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可让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也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背等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存在,从而得到安全感,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
3、休息和娱乐功能
家庭,是人的重要娱乐场所之一。家庭娱乐,对于儿童来说,可通过家庭游戏,获得知识、整合、疗愈、发展;对于成年人来说,可通过家庭娱乐,调剂生活,增加乐趣,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但是,由于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达,电子产品的风行,太多孩子的父母,已经被手机抢去。甚至有太多的父母已习惯用电子产品去安抚孩子,因而成“瘾”和出现心理偏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验总结:所有成“瘾”背后,都有他们专属的家庭原因。
4、宗教功能
家庭本是传承宗教信仰、进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因为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联系,宗教信仰会在家庭成员之间潜移默化相互影响,家庭成员经常持同样的宗教信仰。
世界闻名的犹太人,是一个走过了苦难历程的民族,先后在世界各地流浪过,星星点点的遍布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他们与同胞交往,与异族往来,他们却拥有共同的心灵家园——在苦难中酝酿出来的世界性的犹太教,他们用《圣经》征服着异族。犹太人可以把民族的信仰及智慧代际传承,成为人类的历史中璀璨的民族,这离不开犹太人重视家庭及教育,把家庭作为进行宗教信仰传承的基本场所。
四重建家庭系统,可恢复家庭的功能
家庭是个系统,家庭成员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包括由这些交流所引发的生理心理的过程,如思维、情感、激素分泌或疾病。
之所以说,家庭是有功能的,而孩子的症状也是有功能的。是因为,当一个家庭系统的秩序、结构、平衡被扰乱时,家庭成员就会自动去维持家庭系统平衡,出现各种补位及代偿,甚至需要各种症状:生病、意外、死亡、偏差行为、各种成瘾等。
在一个家庭系统里,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已认识事物的一种模式,称为内在模式。内在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但又受行为效果影响着。一个人的内在模式与外在行为的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循环关系,即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在一个家庭系统中,每个成员的内在模式与外在行为,既受其他家庭成员影响,也影响着其他成员。
了解家庭系统的功能后,我们就可以通过家庭系统重建,来恢复一个家庭的功能。摸清家庭成员内部的相互关系模式后,通过对整个家庭的干预,改变原来让个人产生心理症状的家庭关系模式,引入新的认知模式、家庭相处模式和沟通模式,来改变家庭中那个让人产生病态行为的反馈环。
当家庭产生新的冲突,有了新的平衡,那些对生理表现和心理过程的紊乱兴趣,将会被家庭成员相互交流的兴趣所取代时,那个被认为“有问题”的家庭成员,就可以获得新的感受、新的行为、新的规则和互动模式。
近年来,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访者,除了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技术外,我都会整合系统动力式家庭治疗技术来接待。当不再把焦点放在孩子的症状、个人范围、个体心理动力上,而在孩子所在家庭系统、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去探索,去重新架构家庭系统及互动模式时,爱流动了,奇迹也来了——当父母愿意成长1%的话,大多孩子可以改善99%。
因为,当一个家庭系统重建起来后,家庭除了发挥供养老人、抚养孩子、性满足、经济合作等自发功能外,家庭最重要的社会化功能也可以得到恢复:一个社会化功能良好的家庭,起的是一个“充电器”及“港湾”的作用:不管在外面多累,受了多大的委屈,消耗了多少能量,都没关系。我们都可以在家庭关系里得到放松、抱持、滋养,然后重新开始,重新出发,重新起航。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出版社《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沈家宏《原生家庭影响一生的心理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