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创作我的创作
心内求法和心外求法

心内求法和心外求法

作者: 寻虎 | 来源:发表于2019-03-07 09:00 被阅读80次
心内求法和心外求法

先看张爱玲的《半生缘》:

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她面前只有一副杯箸,饭菜还没有拿上来,她仿佛等得很无聊似的,手上戴着红绒线手套,便顺着手指缓缓地往下抹着,一直抹到手丫里,两支手指夹住一只,只管轮流地抹着。叔惠一看见她便咦了一声道:"顾小姐,你也在这儿!"

如果普通作者写,可能看到的只是红色的手套,没什么好写的,可张爱玲看见的是红绒线的手套,慢慢往下抹,一直抹到手丫里,两支手指夹住一只,只管轮流地抹着。她用的字,并不会比大家多,但细致,有动作。

大家怎么分析这种差异?以上是普通描写,小意象都不算,大意象更不算,但是差距也是看得到的。

修改自己的文章时,我们要看有没有这种独一个的东西(任意的一页里面,大约一千字,有没有一句独一个的东西)。同样是描写,也够细致,但是依然没有人家那样跃然纸上,那么就需要拷问自己写的时候是否老实,有没有真的看到东西来写,我想,十有八九是臆想着写的,脑袋是空的。

文学感觉或者说写作的手感,需要大量的熏陶,不是语文老师那种所谓推敲做到的。贾岛推敲的故事,很多说是敲比推好,如何如何,其实完全不是那样,这个我曾经说过,推和敲各有各的好,贾岛并非那么愚笨,韩愈也并非高他一筹,只是提出了一种相对好一点点的参考意见。推,说明门没有锁,安全,路不拾遗,寺庙可能没有人,他是孤独的一个人;敲,说明庙里有人,不是孤寂的,有一点点温馨;如何选择推和敲,看作者的心境,他想象中的寺庙到底是什么环境,决定了推和敲,而不是反过来。所谓敲显得夜的寂静之类的说法,是本末倒置,好像注定只能用敲,不需要和作者的心境相关,显然是荒谬的。也就是说贾岛的手感已经很好了,否则是不会有这种佳话的。一个人靠推敲,可以成为好的匠人,不可能成为雕塑家,雕塑家训练的是嗅觉,一种艺术感觉。贾岛已经具备了较高嗅觉,否则也听不懂韩愈说了什么而恍然大悟。

百度了一个答案——一个安静的月夜,用敲凸显出静夜中的动,更有美感;推则逊色不少.

这种教学能启发写作者吗?!

脑海中有意象,推敲才有意义,脑海中没有的,推敲就是玩文字魔法,期望自己有妙手生花的天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爱因斯坦问福克纳从哪里得到那些故事,福克纳回答说,我听到很多声音。

我们写作时候如果不能静下来,是不看见画面也听不到声音的,这时候你只能向外界祈求,祈求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这叫“缘木求鱼”,是听不到记忆的召唤,没有人哪有故事呢,有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故事,故事的种子在心底。

相关文章

  • 心内求法和心外求法

    先看张爱玲的《半生缘》: 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她面前只有一副杯箸,饭菜还没有拿上来,她...

  • 佛法的共性[45]佛道与外道的区别

    达摩祖师讲过一句:“心外求法名为外道。”请问什么叫心外?有没有心内?何为心内?如果没有心内,又该如何去理解这...

  • 修行切莫心外求法

    佛教是个以心为本的宗教,在佛教的修持里常常都标榜着修行切莫心外求法,因为心外求法即是外道!为了杜绝心外求法,人就要...

  • 心外求法

    存在有重重密意,你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感受到怎样的存在。有一个帝王死了几百年还像活人一样,因为他口里含了一颗稀世宝珠。...

  • 佛说:如何让一滴水永不干涸?

    “心内求法是佛,心外求法是魔”,修行都是从修这颗心开始的。 外界的一切只是训练自己心的场所,万事万物也不过为修心的...

  • 佛说:学会把放下,也放下

    修行,还表现在一切随遇而安。 不去追逐攀比,因为一旦追逐攀比,便会被外物控制,我们要向心内求法,不是向心外求法,这...

  • 「佛教常识100问」第26问:什么叫外道?

    不看自心,心外求法,称为外道。 外道并不是贬义,也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而是指心外求法的人。 佛教称内学,内学就是...

  • 向内心深处学习(以心为师,智慧如海)

    道外求法,心外求法,终不可得; 心是人生戏的导演; 心乃众智之要,用心说话,就可以获得说话的智慧; 用心经营,就可...

  • 心外求法即是外道

    “心外求法即是外道。”就是如果一个人希望通过心以外的部分找到一些东西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安定,这就叫外道,这就叫邪魔...

  • 心外求法即是外道

    快乐与痛苦本身就是我们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事物。任何以为外在的事物可以决定我们内在感受的想法,都是简单粗暴的实用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内求法和心外求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eq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