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创作我的创作
心内求法和心外求法

心内求法和心外求法

作者: 寻虎 | 来源:发表于2019-03-07 09:00 被阅读80次
    心内求法和心外求法

    先看张爱玲的《半生缘》:

    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着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她面前只有一副杯箸,饭菜还没有拿上来,她仿佛等得很无聊似的,手上戴着红绒线手套,便顺着手指缓缓地往下抹着,一直抹到手丫里,两支手指夹住一只,只管轮流地抹着。叔惠一看见她便咦了一声道:"顾小姐,你也在这儿!"

    如果普通作者写,可能看到的只是红色的手套,没什么好写的,可张爱玲看见的是红绒线的手套,慢慢往下抹,一直抹到手丫里,两支手指夹住一只,只管轮流地抹着。她用的字,并不会比大家多,但细致,有动作。

    大家怎么分析这种差异?以上是普通描写,小意象都不算,大意象更不算,但是差距也是看得到的。

    修改自己的文章时,我们要看有没有这种独一个的东西(任意的一页里面,大约一千字,有没有一句独一个的东西)。同样是描写,也够细致,但是依然没有人家那样跃然纸上,那么就需要拷问自己写的时候是否老实,有没有真的看到东西来写,我想,十有八九是臆想着写的,脑袋是空的。

    文学感觉或者说写作的手感,需要大量的熏陶,不是语文老师那种所谓推敲做到的。贾岛推敲的故事,很多说是敲比推好,如何如何,其实完全不是那样,这个我曾经说过,推和敲各有各的好,贾岛并非那么愚笨,韩愈也并非高他一筹,只是提出了一种相对好一点点的参考意见。推,说明门没有锁,安全,路不拾遗,寺庙可能没有人,他是孤独的一个人;敲,说明庙里有人,不是孤寂的,有一点点温馨;如何选择推和敲,看作者的心境,他想象中的寺庙到底是什么环境,决定了推和敲,而不是反过来。所谓敲显得夜的寂静之类的说法,是本末倒置,好像注定只能用敲,不需要和作者的心境相关,显然是荒谬的。也就是说贾岛的手感已经很好了,否则是不会有这种佳话的。一个人靠推敲,可以成为好的匠人,不可能成为雕塑家,雕塑家训练的是嗅觉,一种艺术感觉。贾岛已经具备了较高嗅觉,否则也听不懂韩愈说了什么而恍然大悟。

    百度了一个答案——一个安静的月夜,用敲凸显出静夜中的动,更有美感;推则逊色不少.

    这种教学能启发写作者吗?!

    脑海中有意象,推敲才有意义,脑海中没有的,推敲就是玩文字魔法,期望自己有妙手生花的天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爱因斯坦问福克纳从哪里得到那些故事,福克纳回答说,我听到很多声音。

    我们写作时候如果不能静下来,是不看见画面也听不到声音的,这时候你只能向外界祈求,祈求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这叫“缘木求鱼”,是听不到记忆的召唤,没有人哪有故事呢,有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故事,故事的种子在心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内求法和心外求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eq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