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善知识
佛法的共性[45]佛道与外道的区别

佛法的共性[45]佛道与外道的区别

作者: 知樂 | 来源:发表于2017-05-31 18:31 被阅读0次

       达摩祖师讲过一句:“心外求法名为外道。”请问什么叫心外?有没有心内?何为心内?如果没有心内,又该如何去理解这个心?如何理解达摩祖师讲的“心外求法”?这个外道的概念又该如何给它精确地定位?
       对“外道”这两个字的定位,应该回到佛陀时代,而不是站在我们现在的立场。佛法流传至今,若是单从学术的角度去考虑,实际上很多的修行方法早已违背佛陀的初衷了。佛陀那个时代都有哪些外道,佛陀是给他们定位的。只有懂了外道,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佛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法。
       在佛陀时代,那些修四禅八定的行人,包括佛陀的两个老师修了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定,禅定功夫都很高,纵然是修道无色界都不能了生死。但就是不能了生死。对于这些外道、婆罗门教,释迦佛当时给他们定义为“外道”。
       我们按照释迦佛的定义去理解“外道”,再用这些定义去对比、参照,就知道我们现在的修行应该避免哪些不必要吃的苦、不必要受的罪。否则,稀里糊涂的一天一天的在那里修,别说六年、六百年、六千年都不能了生死。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苦行的外道,也有乐行的外道,他们生老病死的问题都没有彻底地解决,更不懂得无常的深意。对于一个已经有法的人来说,他不存在苦与乐的问题,在他的眼里都是无常。在无常的当下,他知道要远离执着染爱,要心无所住,要观自在。如果我们都懂得无常的深意,知道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熄灭贪嗔痴,明确一切都是因缘假合。那么,不管是乐修也好、苦修也好,不管喝茶也好、拜佛也好、做饭也好,实际上都是一回事。
       所以六祖问惠明:“不思善,不思恶,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在生活的每个当下都可以“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本来面目呢?“无常”就是本来面目。因为我们不懂无常,所以内在都有苦果。包括我们的色身,包括我们的受、想、行、识,包括我们的思维模式等都是苦果。
       所以,修行不关“苦乐”的问题,而是关乎“法”的问题。心中有法,苦、乐就能解脱;心中没有法,再苦或者再乐都不能解决问题。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那些苦行的外道以及乐行的外道都已经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戒师:没有法不能解脱,有法才能解脱。正如济公活佛,有法就是个解脱者。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业障深重,薄地凡夫,今生是不可能解脱,今生也没有机会解脱,今生更是没有能力解脱,自我菲薄。由于自我菲薄,给自己的放逸找种种借口,所以提不起正精进的心。然后就沉溺于五欲乐中不知悔改。学佛十几年了,还在五欲乐中浮浮沉沉,稍有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内心深处可能、甚至对佛菩萨都有不满。自以为这么的发心,这么的护持佛法,这么的施舍,到头来却是这样的下场。心中无法,内心无主,今后必然、必定、肯定、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
       所以这里区别佛道与外道,就是让大家明白真正的佛法。让佛陀一味法乳,流进心田,洗涤身心,愈合轮回已久的创伤,安慰流浪已久的心灵。所以,心中有法,心灵有个温馨的家,让那漂泊许久的船舶得以靠岸,让不安的灵魂得以安宁,让热恼的身心得以清凉,让执取的心得以淡薄,让贪嗔痴三毒得以熄灭,留下一颗无欲无求、无怨无悔的金刚心。


【文章来源】:《佛法修学基础导读》
【讲述】:东方先生
【缘起】:

佛法是很平实的,仅是告诉你人生宇宙、生命的真相。佛陀所说的法,都是针对生命价值的当下,解决当下的生命冲动,令众生离苦得乐。

我们真的认清楚自己内在的问题吗?我们所执取的是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吗?过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追求的是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需求吗?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谁能雷震诸佛音声,谁于生死睡眠之中,而独觉寤唱如是言。诸众生常为烦恼重病所缠,谁能于中作良医。”能闻此解脱的法,皆是有大福报之人。

修行,欲待了时无了时,此刻休去便休去。

【公益免费课程】:《佛法修学基础导读》、《心住非家》系列、《缘起止息》系列、《古仙人道》系列、《荒漠甘泉》系列、《印度佛教史》......

【咨询信息】:为方便大家共修佛法,全国各地均有读书会,供各师兄线上线下相互学习交流,您若有缘,可站内发简信或邮件联系:88624948@qq.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法的共性[45]佛道与外道的区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id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