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60091/88f2cd4989cc141f.jpg)
今天上班的路上,我看新闻,知道再有十来天就是今年的高考了,如果一切正常,你小子明年的这个时候,也该处于高考前的冲刺状态。
可是,大约在一年半以前,你遁入家门,休学至今。
论起来,我跟你的父母亲,实在算不上亲戚。
我二舅家的小表哥,丧偶这几年,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有些热情过度,像是精力过盛到无处宣泄。
你的父亲与我打电话的时候,说:“我姨家表哥,跟你表哥是连襟儿,有档子事儿麻烦你帮个忙。”
当时,我一听这话,心中暗想,要这么论,我和这个陌生人,应该算不上远房亲戚嘛。如果有时间,且条件允许,我一定在纸上画一个思维导图,看看我跟这个人到底算不算亲戚。
可是,与你的父亲见面之后,我还是决心与你谈一谈,至于能否帮助你走出家门,还要看你个人的内心。
根据你父亲的描述,你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从小就有非常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譬如,四五岁就开始自己睡一个房间,半夜里也能够自己上卫生间,上小学以后也不用家中大人接送,学校距离你家不到两站路,你走着走着就回家了。
而且,你十岁之前,就会做饭,放学回家以后,自己解决自己的午饭。那个时候,你就是众多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我相信,你父母当初一定坚信“穷养男、富养女”之类,因此从小对你刻意地进行“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式的训练。最理想的目标是把你培养城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成为一个令亲朋好友街坊四邻羡慕的标杆。
你的父亲与母亲,直到现在也不明白你的所作所为:我们辛苦工作,为你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全市数一数二的学校,家里没有任何一件事情需要你分散精力,上高中仅仅一个学期啊,在多少人想上而考不进去的高中里,你怎么就混不下去了呢?那所重点高中,可是你凭本事考进去的,你这是犯的哪门子邪?
我想,这些话,你父母一定在你面前说过无数遍。除此之外,他们在你面前,好像也说不出更多的道理。
在他们看来,你家生活条件已经接近于完美,共有三套房子,两套用来出租,仅那两套房子的房租,足以保障你的优质生活。如果你再像“人家的孩子”那样好学上进,你们这个三口之家,岂不是标准的小康之家?
我不是医生,仅仅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对医学常识有所了解。我也坚决反对你的父母此前带你去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做法。而且,对于你最近这一年半时间的生活状态,我是理解的,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在他还不满十六岁的时候,与学校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出现一点小摩擦,这完全正常。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上纲上线地以“精神疾病”论处,如果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怎么可能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考上重点高中?
你的母亲如果在我的对面,她听了我的这些话,一定会急得哭起来,她一定会说:完全正什么常啊?别人家的孩子都很正常地去学校读书,他就知道躲在那间屋里不出来,到现在我都瞒着单位的领导和同事,我对谁都不敢说,关系再好的同事也不告诉,我这也是为了孩子以后着想啊,我们就他一个孩子,现在倒是放开二胎了,可是,我们再生一个,身体条件也不允许了……
这些,都是你父亲的转述。我能够想象得出,你家所在的那个城市,与我生活的省城,在价值观念方面都差不多。成年人的骨子还是“学而优则仕”。家中的孩子大学毕业之前,父母心中盘算的就是如何能考上公务员,最好是国家部委的公务员,退其次是省一级,再退一步,能在你们家所在地级市的党政机关谋到一个公务员的职位,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人生头等大事。你的母亲,想必也是十分在意她的这份体面。
我想,我的分析,应该没错。你的母亲在区一级政府的一个什么局工作。听你父亲的描述,正科级干部,组织人事一类的岗位。你的父亲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但他对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之类的事情搞得很清楚。他对于你母亲的身份定位是“事业编,正科级干部”,而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享受正处级待遇”。但是,他又显得有些自卑,说“国有企业的干部级别能算什么呢?”言外之意,你母亲的工作,才是人生的正途。
这些,我都能理解。
我在省城,也不过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奋斗了二十多年,好歹有一个工作单位挣一份工资养家糊口。可是,每当我回到老家,就是你所在的城市下面的一个县的农村,村里自认为有点见识的人,总会问问“你现在什么级别?”
我与你的父母一样,也是费尽辛苦从农村里走出来,在城市中十分艰难地一步一步地改善自己的人生处境。
也可能,你会对我说:我没有错!我就是不喜欢学校的氛围,我就是不想上学,高中里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太现实,每天每周每个月都处地排名次的紧张中,同学之间的关系太虚伪,表面上你好我好大家好,暗地里较着劲,一旦你的成绩超过了我,一刀砍死你的心都有了,那些同学明明不喜欢老师的一些规定,嘴上却又异口同声地拥护。
也有可能,你还会对我说:为了考大学的学习是学习,我在家里看书就不是学习么?考上大学的人是一辈子,最终也是个死,不考大学的人,最终不也是一辈子过完了就死去?
你跟你的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不知道你是真心还是赌气。我倒是真心地希望你在跟你的父母赌气。虽然你已经十七岁,但你的身心仍然处在一个未成年人的阶段。只不过是你的父母早早地把你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待。这是他们的大意之处。
我认为,你休学在家的一年多时间里,你的每一句话都是与父母拧着来的。否则,你的父亲也不会因此意识到你的问题有些严重。你的父母听了你的话,心中一定十分难过,他们都是争强好胜在任何时候都不甘落于人后的上进者,他们一定不能理解你的内心。
甚至,你的母亲万般不解,原本一个从小就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现在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胡搅蛮缠,不讲道理,不近人情,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这哪里是青春期的叛逆?谁不是打青春期过来的?青春期有什么大不了?多数人不都是有惊无险地过来了?
你的母亲,应该是我能够常常见到的那种作风果断的女干部形象!类似于学校里女生中的那种女干部的中年版。担任班干部的女生,往往太过于强势,令多数男生从内心里反感,却又无可奈何。多数人把反感埋在心里,少数人选择公开对抗。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你就是选择公开对抗的少数人。
对于你的母亲的强势,你所采取的对策就是公开对抗,就是离开学校,遁入家门。
我听你的父亲说,他为了照顾你的生活,在你休学半年的时候,就在单位办理了什么手续,就是可以不上班,仅拿几百块钱生活费的那种。这种事情,也只有国有企业能够存在。如果是私营企业,你不上班,怎么还会给你发几百块钱生活呢?
也就是说,你的父亲已经在家陪伴你一年时间了。但是,他说,你常常是几个月都不出家门,你平时的活动区域就是卧室和卫生间,如果把饭给你送到卧室里,你会吃,如果让你到饭桌上去吃,你宁愿饿着,也决不坐到饭桌跟前去。除了睡觉之外,你的生活中只有两件事,上网玩游戏,看书,你也不喝水,只喝可乐。你父母担心,这样喝下去,会喝出病来,你却说:病了正好,死了清静。
在我看来,你与父母的争吵,思路清晰,符合逻辑,这说明你没有一点精神疾病方面的问题。
我与你的父母亲一样,已属于四十岁以上的那群人,我不过是比你的父母年轻了几岁。我不懂得在网上玩游戏的快乐。所以,我只能说一说平时在家看书的问题。
你的父亲说,你每隔几个月,会出家门一次,去买几十本书回家,他能记住名字的有《三体》、《这个世界会好吗》、《今生今世》、《新制度与大革命》、《纯粹理性批判》、《梦的解析》、《周公解梦》、《黄帝内经》、《五灯会元》、《精神现象学》、《西方哲学通史》、《古希腊哲学》、《心灵史》、《狼图腾》。
令人倍感惭愧的是,你父亲提供在我面前的这些书名,我仅读过《黄帝内经》和张承志的《心灵史》。而且,我也不能确定你买的《心灵史》,是不是张承志的《心灵史》。
在我看来,书,并不是读得越多,人就越好。读书要有选择,有些书,可以反复读,有些书,则只需要翻翻前几页就可以。
读书是一辈子的功夫,我们今天还是说说你今后的生活。因为这是你父母眼下最最十万火急的难题。
你今后,最好的生活状态是走出家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在家里读那么多书,本意应该是让自己的生活更从心所欲,而不是令你的父母痛不欲生。
对于你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之间那种格格不入的状态,我的理解,责任不在你,而是你从小处于一种缺乏安全感的心境中,缺乏家人的陪伴。
在你父母的心中,或许认为男孩子就应该早早地让他适应独立生活,认为男孩子就应该从小处于一个散养的环境里。你想想,你从小到大,你父亲陪伴你在家学习,在家游戏,或外出旅游的机会能有几次?据我所知,你父亲的工作就是长年随单位在外地施工,倒是为你的生活提供了丰厚的经济保障,却不能时时陪伴在你的身边。至于你的母亲,更是一个以事业为重的人,或者说是一个女强人型的母亲。
我想,既然你的父亲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而且已经辞去了高薪的工作,专门在家陪伴你走过这段人生的低谷,你应该推开心中那一扇门,重新走到阳光下,开始新的生活。
q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