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日知 乐儿
曾国藩说过: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其实,在“知行合一”外,王阳明也强调“精一之功”,“精一之功”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相互补充,互为一体。
做个粗浅比喻:把发达的良知比作地球,那么,地球的经线就是知行合一、纬线就是精一之功。
精一,何精?何一?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精一,就是知和行的精一。因此,精一是知行的精一。
同样,反过来,知行也是精一的知行,知行和精一互为经纬。
“知”的精一,“知”,包含“学”与“思”两个内容。“学”与“思”互为前提,共同消融于良知之中。
“可学”意味着有差异性,“可思”意味着有同一性。
没有“学”的差异性,“思”是不可能的,同样,没有“思”的某种前提性结构,“学”也不可能。
为什么呢?因为失去了同一性的包容,便会流于片面性;而失去了差异性,便流于了主观性,不管片面性还是主观性,其结果都是否定了现实。
所以,致良知之功,会经过这样的道路,在某一阶段主要以同一性为阶梯,提升差异性,差异性完成,在以差异性为前提,提升同一性,就这样不断进行下去。
这里的同一性就是“一”,差异性就是“精”。
行的精一,知行合一,知的精一和行的精一是不可分的。
所以,我们说行的精一的时候,必须想到有个知的幽灵在旁边。
行的精一,一言以蔽之,做什么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不是先验的,也不完全是“模式”,没有什么事情靠照搬模式就能成功。
当然,模式是一个很快捷的可以是我们有一个操作基础的东西。
方法,有许多种可能。这所有可能的方法的灵魂,就是“成”。这个成就是一。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
《传习录》中,王阳明特别推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句话。
《传习录》中,王阳明还讲,有一种人,天天忙忙碌碌,累个半死,却一事无成!
有些人,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其实好好吃饭,也是修行!
世间万般忙碌,最忙的是我们的心。
尤其是一个颗没有修炼的心,经常起妄念!
如果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
这样的心指导的行动,可想而知,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很多人,每天不是忙于,所谓无关于己的大事情,或者就是沉浸于烟油酱醋的小事情!
回看时,大处空忙一事未成,小事奔忙亦索然无味。
当自己心如野马,时而山川,时而原野,如何收摄得住?就是行“精一之功”!
心若易简,纵然世事纷扰,我自清宁如水,专注于当下,专注于正念,专注于“志”,不被负能量所扰,持志如心痛,既不念过往,亦不畏将来,静照世间种种喧嚣。
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若正念充满,纵然杂念纷呈,如江河之水,亦不能侵入。
只有做到“精一”,才能修炼心学的最厉害的武器:“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朋友们,人生苦短,成事不易,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已非常了不起,所以,一定要行“精一”之功,不可见异思迁,终无所成!
推荐阅读
王阳明潜心钻研,秘而不宣官场生存之道,不可不知圆融处世经典!张之洞称:为官秘要,字字惊心!
关注日知录(ID:dirizi001), 读典,品典,用典; 知人,敬人,做人。合作:8911155596(微信、手机、QQ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