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模式的四种类型和应对姿态-笔记
哺乳类动物和其他类型动物区别之一在于养育后代的时候,幼体需要成年个体的悉心照顾,这就形成依恋关系。
人类的依恋关系和四个s有关,安全感,被看护,被安抚,环境安全。
很多成年人生理年龄足够成熟,内心缺乏安全感,追溯回去就是依恋关系在建设的过程中不牢固。
被看护是指的是照顾者能够感知到表面行为下的心里状态,被看护的意思不是说照料者陪伴在孩子身边,透过孩子的表面行为能够感知到心里活动,这才是真正被看护。孩子莫名地发脾气,家长看到这个举动给孩子贴上脾气不好的标签,没有透过这个发脾气的行为去看见背后孩子的真正的情绪需求,这也是属于看护不足的体现。
环境安全,一方面是身体安全能够得到照顾者的保护,另外一方面孩子不害怕被照顾者,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害怕照顾者,例如孩子会害怕爸爸或者妈妈。这里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自以为给到孩子最好的爱,但是其实没有构建安全的依恋关系。
被安抚,例子理解,照顾者听到幼体在哭,有情绪,能够看到判断哭泣背后的需求是饿了,冷了,烦躁了还是其他,并且满足到需求。
第一种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照顾者能够了解幼体表面行动下的活动,作出判断,满足需求,让孩子感觉到是安全的,并且不害怕养育者,这就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
第二种依恋模式回避型依恋,在孩子幼年被照顾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被看护,幼体对自己进行保护,回避一个看护者,亲近另外一个人的反应。孩子长大后不太能够去触及到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不轻易和别人产生亲密,封闭自己的感受。潜意识形成一种信念:我不需要她,我知道她什么也给不到我。形成分离的自我,超级理性,情感的部分被切断,无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情绪感情。表面冷淡,事实上内在和人建立感情的需求依然存在。这类人往往左脑发达,呈现出过于理智的情况。
应对姿态:超理智,打岔。中国文化对男孩的教导是要坚强,不能哭,男性表达情绪是丢脸的体现。当我们陷入到情绪中,希望对方用感性来回应我,但是却讲一通道理运用理智型的方式应对,自然矛盾就产生。所以在处理关系的时候有一句话非常贴切:先安抚感情,再处理事情。
第三种依恋模式矛盾型依恋,父母给予孩子的看护和安抚很不稳定。非常黏父母的孩子,通常情况下是因为孩子不确定看护者到底会不会给予孩子的安全,最好的方法就是缠住看护者。比如幼体开始哭泣,看护者不明确到底是什么原因孩子有哭泣的情绪,看护者开始陷入焦虑的状态,孩子完全能够感同这种焦虑和担忧。我到底能否受到充分的保护呢,好像偶尔可以,有时又不行,幼体形成困惑,陷入到不确定中。看护者太多的不稳定情绪会感染到幼体,让孩子内在不稳定。通常情况下这类人右脑过于活跃,容易迷失在情感的迷雾中。每天头脑很多编织,负面情绪漫天。
应对姿态,自责型和讨好型,负面的情绪对待外在,同时对于自己内在情绪采取压抑的方式处理。
第四种依恋模式紊乱型依恋,照顾者很暴躁,抑郁,孩子很害怕,会对孩子大吼大叫,表情愤怒恐惧,或者和家人争吵暴虐。这些情绪虽然是属于照顾者的,但是孩子在幼年的时候会吸收过来,烙印在自己身上。
激活大脑的脑干回路,也就是生存,同时激活大脑边缘系统,鼓励幼体去寻求照顾者的保护和安慰。让孩子对于自己的看护者既想靠近同时又害怕,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办法同时靠近又远离一个人,比如面对一个醉酒的父亲,你既然渴望去亲近他又害怕他,这就造成分裂。幼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很脆弱,很难和其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
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太重要了,辨识出自己的依恋模式是哪种,同时开始去触碰和联结情感的回路,转化它。既不指责,也不打岔,更不压抑和讨好,而是身心合一地去表达。
依恋模式的四种类型和应对姿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