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我所拿到的真实的小数据,这份数据符合大多数企业情况,我对数据做了一些脱敏处理,主要以饼状图展示。
做简单解读,并试图找到关键增长作用点,是为 2018 年互联网运营工作指南。
三大模块矩阵
互联网运营需要牢牢关注的三大模块。
流量
用户
变现
这三大模块涉及很多细分因素指标。比如流量有 PV、UV、访次、访问时长、跳出率等等;用户有新老用户、关注用户、咨询用户、注册用户、活跃用户、复购用户等等;变现有客单价、动销率、转化率、退货率、销售额、净利润等等。
为什么是这三大模块?
所有的互联网运营都不能脱离这三个支撑点,这三个模块可以构成一个运营矩阵。具体到不同产品运营,模块对应的名词可以做相应转变。比如 APP,会有下载量、激活量。
在组建团队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个矩阵来规划——有专门负责流量增长(运营)的小组(团队)、有专门负责用户增长(运营)的小组(团队)、有专门负责变现增长的小组(团队)。
在实际运营中,应当根据公司产品特性、资源配置、团队部署以及发展阶段情况,或侧重流量增长、或侧重用户增长,或侧重变现。
也有的公司干脆只关注用户增长,而不重视甚至忽略流量增长。这也是可取的,关键是匹配自己的发展需求。有条件的,可以两者同时关注。条件不匹配的,要注意做取舍。流量增长和用户增长的玩法策略是有很大区别的。流量运营是典型的漏斗模型,用户运营是典型的大树模型。前者注重获取有规模性的流量,然后在每一层漏斗环节做精细化运营。后者注重通过核心用户带动更多用户,更多用户带动更多传播影响。
六大关键指标
日均 UV(不同产品做相应转换,本质是指每天有多少人访问、使用)
订阅号关注(不同产品做相应转化,本质是指有多少人与你的产品建立关注连接)
订阅号阅读量(不同产品做相应转化,本质是指有多少人浏览了你发布的内容)
注册用户(不同产品做相应转化,本质是指有多少人在你的产品上生成了用户身份,注意可能多个身份为同一人的情况)
订单量(不同产品做相应转化,本质是指产生了多少笔交易/支付,)
销售额(不同产品做相应转化,本质是指收入多少)
在实际的操作中,需要关注的指标远远不止于上面六个,有时候也不一定需要关注上面六个指标。比如共享单车,在早起抢占市场份额的时候,未必需要关注营收。所以,关键在于搞清楚自己的业务流程与发展阶段,找到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
不过,我列出的那六个指标,具有普适性。
数据图示与解读
流量渠道构成比例
DUV:指直接访问 UV
SUV:指搜索访问 UV
RUV:指引荐访问 UV
流量构成方面,搜索 UV 依然是大块头。尽管这些年,搜索入口的重要性是在下降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差,但仍然至关重要,有资源有团队的企业不应该放任不管的。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当其他人从 SEO 退场,这可能是个好机会。
PC、移动站点 UV 占比
移动站点流量远远超过了 PC 站点流量了,这个趋势应该在 12 年就表现的非常明显了。没什么好说的,如果移动站点搞得好,但 PC 忙不过来的时候,那就随便搞一下算了。我前面那个图示,PC 流量比例应该比其他企业要高的,不是PC 站点搞得好,而是移动端做得很差。
订阅号阅读人数构成比例
订阅号阅读人数构成比例图示可能与许多企业的内部数据不太一样。主要原因跟这个产品产品特性和当前关注用户增长动作有关。一般情况不会是其他打开人数占据最大比例,具有流行性的内容,应该是朋友圈阅读人数占比最高。
订单渠道构成比例
订单构成跟流量分布是呈正相关。要注意的是,如果产品是否需要真的做一个 APP,或者对 APP
的定位是怎样的,而不是强行把 APP 变成一个标配。移动端的便利性,给分销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分销是大有可为的。不过,要注意产品成本。
产品销售构成比例
产品销售构成,符合二八原则。第一的产品占据了 27% 的销售额,前 20 名占据了 65%。
关键增长作用点
我前面提到这份数据符合大多数企业情况,指的是大体比例构成。比如不太可能出现 PC 站点访客超过移动站点的情况
中间略过很多细分指标与趋势展示。略过这些数据是非常重要,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可能做了哪方面的动作和效果。但是,这些不适合公开分享。
最后,给出概要增长作用点。
流量
另外关于流量体系的搭建,可以参考我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从“三关”展开,构建独立B2C网站的流量体系。
社媒
变现
最最后,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梳理流程,形成套路(最好能提炼出指导公式),分解因素,优化重构。不断试验,找到增长点,然后乘胜追击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