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互联网术语,“颗粒度”有很多应用场景。一般而言,“颗粒度”越粗,说明细节越少,更多是抽象概括;“颗粒度”越细,说明细节越详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事情全貌。
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回归本质源头、形塑学校生活应该还是学校发展的主旋律。
学校是一个靠内因驱动来实现教育成效的单位,让教师心甘情愿地克己奉公,呕心沥血地教书育人,心想事成地立己达人,教师对这个学校才有爱校如家的亲情,才有爱岗敬业的激情,才有为人师表的豪情。学校才是有温度的学校,教育才会是幸福的教育。
如何衡量项学校工作的成效呢?能不能从“最小颗粒度”出发,为师生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是否具备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及时精准有效地解决问题;广大家长、社会各方对学校的管理服务认可不认可,评价高不高。
认识“颗粒度”不细,走过的弯路可能还得走,交过的学费可能还得交。
措施“颗粒度”不细,就会“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责任“颗粒度”不细,再大的目标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所以,做细各项工作的“颗粒度”,提高其精准性和有效性,十分关键。
有些工作措施,文字洋洋洒洒,却都是“大写意”,没有“施工图”;有的话语模棱两可,要让人去“猜”;有的只是简单的政策集纳,也让人难寻路径。
提思路,出办法,要强调针对性、实用性,不大而化之重复些正确的废话,不做表面文章满足于“做过这个动作”,而要以清晰可实操来提升工作质效。
做细各项工作颗粒度,必然要求清晰把握问题裉节,抓住“七寸”。这就必须对教育教学和一线实践有深刻了解、深切体察。对学校管理者来说,精准度和颗粒度,考验的正是“勤”和“能”。
抓落实,不仅是一个精神状态问题,也与方法密切相关。有些工作,设想很美好,却总是落实不到位,很可能方法有问题——出的方案过于原则、“颗粒度”太粗,以说理号召代替部署指导,落实无从下手。
上下协同,首先体现在信息传导的颗粒度上。条对块、部门对一线,不能空讲道理、空谈大问题,举措、方案应该上手能用。比如,时间“颗粒度”细,管理更精细、更顺畅,效率自然就更高。若是粗放散漫,到头来只能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管理、技术、场景迭代升级,让“小时级”“分钟级”的时间“颗粒度”成为现实,管理效益就会加倍显。
循证医学强调谨慎地、清晰地、明智地采用当下最佳证据来决策病人的治疗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将医生个体的临床经验与系统研究的最佳外部临床证据相结合。正是基于循证医学的成功实践,循证的方法和理念逐渐被推广到公共管理、教育等众多领域。
教育决策针对的往往是具体情境下的问题,微小的背景差异就可能导致某项政策或措施失真,甚至失效。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的活动,更多体现在它的价值导向性。
学校应大力发展实证研究,提高实验、量化、质性和混合研究的比重,针对教育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微观的教育教学实证研究和追踪研究,加强研究与实践的联系。
“双减”政策是实现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决策。“双减”的着力点,是减掉机械重复,转而聚焦人的发展。要想实现这一初衷,必须牢牢抓住提高教学效率这个根本,开展严谨教育实证研究,广泛收集数据,摒弃基于主观经验或意识形态的传统决策模式,在组织内部营造“证据为本,经验为辅”的循证文化,提高教育教学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60ee8a3e4087552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