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故事-鱼腥草(标准中药 野菜)-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鱼腥草是有个由来的。那是从古沅洲(即今芷江)开始流传着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相传宋朝熙宁6年夏季,大雨滂沱,河水猛涨,泥沙淤塞,冲毁房屋,淹没农田,弄得沿河两岸侗民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传说雨停水退后,沿河两岸的侗民甚至牲畜大多患上了同样的一种病,整天拉稀。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很差,没有人知道得的是什么病,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
就在这紧要关头,在白马滩侗寨(今芷江新店坪镇白马铺村)里,有一个张姓后生手持一把鱼腥草,对寨子里的人说:“这种草大概可以治这种病,大家不妨试试看吧。”
侗民们半信半疑,想了想,反正等死也是死,那就死马当作活马医吧,试一试也无妨。于是,侗民们就拖着病躯上山下地挖鱼腥草的根吃,果然病情见好。消息很快传遍了沅洲各寨,所有染病之人全都因吃了鱼腥草把病治好了。
原来,姓张的后生是因为他家常用房前屋后的鱼腥草喂猪,左邻右舍的猪都病了,惟独他家的猪没有发病,全家人都甚觉奇怪。由于他对草药也略知一二,他想:难道是吃了鱼腥草的缘故?难道鱼腥草可以清热解毒、通淋利尿?于是全家人试着挖鱼腥草吃。果然不出三天,全家人的病情大为好转。
从此,沅洲侗民对鱼腥草特别珍爱,觉得越吃越好吃了。吃的方法也越来越讲究,把鱼腥草在地下茎洗净切短,拌上烤香的辣椒粉、生姜、芫荽、葱蒜、味精、香料、食醋等。就这样一直吃到今天,吃出了一种传统美味,吃出了一道药食同源的佳肴。
药材形态请参考 新编中草药图谱及经典配方 系列
配方
参考: 中医世家鱼腥草介绍
image.png参考资料
中药学描述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 鱼腥草 药典
【拉丁名称】 HERBA HOUTTUYNIAE 药典
【汉语拼音】 Yu Xing Cao
【中英别名】 猪鼻草 ; 蕺菜 ; 臭灵丹 ; 臭菜 ; 侧耳根 ;
所属类别:
中药材 >> 清热药 >> 清热解毒药
古籍出处:
《名医别录》
基原: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段,晒干。生用。
炮制:
鲜鱼腥草 除去杂质。
干鱼腥草 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段,晒干。
性状:
鲜鱼腥草 茎呈圆柱形,长20~45cm,直径0.25~0.45cm;上部绿色或紫红色,下部白色,节明显,下部节上生有须根,无毛或被疏毛。叶互生,叶片心形,长3~10cm,宽3~11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绿色,密生腺点,下表面常紫红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具鱼腥气,味涩。
干鱼腥草 茎呈扁圆柱形,扭曲,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质脆,易折断。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穗状花序黄棕色。
贮藏:
干鱼腥草置干燥处;鲜鱼腥草置阴凉潮湿处。
药性:
辛,微寒。归肺经。
应用:
1.肺痈吐脓,肺热咳嗽
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结,主入肺经,以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脓之效,故为治肺痈之要药。用治痰热壅肺,胸痛,咳吐脓血,常与桔梗、芦根、瓜蒌等药同用;若用治肺热咳嗽,痰黄气急,常与黄芩、贝母、知母等药同用。
2.热毒疮痈
本品辛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排脓,亦为外痈疮毒常用之品,常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亦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
3.湿热淋证
本品有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之效,善清膀胱湿热,常与车前草白茅根、海金沙等药同用,治疗小便淋沥涩痛。
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止痢,还可用治湿热泻痢。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用法用量:
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散热毒痈肿。”
2.《本草经疏》:“治痰热壅肺,发为肺痈吐脓血之要药。”
3.《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臌胀。”
化学成分:
本品含鱼腥草素、挥发油、蕺菜碱、槲皮苷、氯化钾等。
药理作用:
鱼腥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以及结核杆菌等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用乙醚提取的非挥发物,还有抗病毒作用。本品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有抗炎作用。所含槲皮素及钾盐能扩张肾动脉,增加肾动脉血流量,因而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此外,还有镇痛、止血、促进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以及镇咳等作用。
不良反应:
鱼腥草素的副作用一般轻微,口服有鱼腥味,肌内注射时少数病人局部疼痛。阴道内给药时,个别病例会出现阴道充血,上述反应停药后均消失。另有报道,少数患者应用鱼腥草注射液有引起大疱性药物性皮炎、末梢神经炎等,甚或导致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