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学课堂改革
第二次与王羽承夏韵秋合作演讲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第二次与王羽承夏韵秋合作演讲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作者: 复旦金声缘 | 来源:发表于2018-04-18 18:09 被阅读10次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1]

         ——第二次与王羽承夏韵秋合作演讲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杨洁  李士金 张雨纯 薛若欣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文化创意” [2]的本质是提高人类生命的层次。学术批评则使得文化创意具有独特的意义。袁编云:“柳开等人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阳修却重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上文云柳开等人主要着眼于韩愈的“道统”,欧阳修“却重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袁编既承认欧阳修“文道并重”,所引文字均说明欧公十分重视“道”,却又认为他与柳开等人相反,“重于”“文学传统”,这显然是对欧阳修文学理论的误解。欧公那样重视“道”,如何说他只是“重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事实上,把“道统”与“文学传统”分开即是不妥的。袁编云“欧阳修的创作使散文的体裁更加丰富”语意不清,“散文”本是一种文学体裁,云使散文体裁“更加丰富”于理不通。袁编认为,欧阳修的“散文文体”、“作品体裁多样”,有“古文”,有“辞赋和四六”;对“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创造了“文赋”。[3] 考察可知,袁编运用这些文体的概念没有确定的规范,中国古代“散文”一般与“骈文”相对,辞赋是大概念,与“四六”不是并列的概念,欧阳修的“文赋”大致属于散文范围,但骈赋、律赋如何能作为“散文”呢?

读了《东墙记》原文全本才发现这本书比我想象的精彩许多

“古代文学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形象、生动、深刻的反应。”老师第一节课就说过的这句话一直让我记忆犹新。在我一开始准备《东墙记》时,我就经常想,我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做出来有什么用?抛开分数不提,我费心钻研它意义何在?诚然当时存了随意做做敷衍了事的心思,首要原因就在于我起初并不想做《东墙记》的,只是《西厢记》被别的同学抢了先,挑挑拣拣也只剩这个了。没有兴趣的事情,做起来当然没有动力。因而我收集资料时,只是翻了翻百度里的剧情介绍,读来和《西厢记》非常相似,让我更加不喜欢这部作品。准备时有几次因为身体或者时间的问题不能上台,就一直拖延着,有天一时兴起读了原文全本,才发现这本书比我想象的精彩许多。虽说它并不出名,又与《西厢记》相仿,甚至有人说它并非白朴所作,但我读来觉得很好。于是又细读一遍,探究其中的人物情感与剧情走向。就如老师所说,“要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有些书、有些知识,不去亲自了解是不会知道它的好处的。书有趣是一说,准备讲课又是一说,毕竟在我看来,有太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不读原文很难理解其中意蕴。在我准备课件时,也遇到几个难处。《东墙记》是个剧本,它讲了一个故事,在我将它转述给老师与同学们的时候,应该怎样表达、详略如何安排?其中的配角梅香,人物言行前后不一致,这一点应当如何分析?这两点我自认为处理得尚可,然而最后一点却大有问题,我自己知道,老师也进行了指正,那就是男女主人公爱情波折的原因何在?我也不愿意循规蹈矩,于是试图从女主人公的母亲,也就是老夫人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件事,她是最不愿意让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人了,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多数情况下,这样的长辈会被贴上“封建家长”的标签,然而在我看来,老夫人身为一个母亲,这样做不无理由,没有物质的爱情不会有好结果。就算把我放在女主人公的位置,我也不会嫁给一个物质条件差距如此之大的人。这个角度似乎有些刁钻,我又站在女主人公的立场上看男主,一表人才、才华横溢没错,但他同时不知礼仪、胆小怯懦,私下相会频频要女主主动,被老夫人发现时由梅香解释。就我个人而言,我不会喜欢这样的人。但这样的评价方式主观色彩太重,因而我讲课时也只略略一提。这样就总结出一个原因,男主人公不止家庭条件差,他还没有功名在身。其实我认为这个原因已经足够,但这么多年的应试教育让我不得不把眼光放在“封建礼教制度的弊端”上。要说封建礼教制度有问题,这有错吗?没错。白朴借此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功名的不满,有错吗?没错。它们都没错,但是要把这么沉重的任务放在这样一个简单故事身上,私以为太过为难了。《东墙记》是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功名的不满,但远不能够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它就好像是羽毛掠过水面,只轻轻地擦了一下,涟漪都泛得很浅。然而我不敢不讲“意义”这样的东西,还是把抨击封建礼教这样的词句放在了课件里,讲给大家听。那天身体不适腹痛难忍,与上一位同学相比声音与激情都大有不足,这也是我不赶巧,没办法的事。我自认讲得还不错,只是最后讲的封建礼教果然被老师指出了不足。老师说我们受应试教育影响太深,想事情总是往高了想,这样不好。虽然我曾就读于淮阴中学,对于教导我的恩师非常敬重,却也不得不说我想到封建礼教的确与所受的教育脱不开关系。课后老师还与我交流了几句,心有戚戚焉。大学有幸聆听老师的教诲,我感到非常荣幸。老师所说的轶事新闻,发人深省,能够成为深刻的精神财富。(杨洁)

第二次与王羽承夏韵秋同学合作演讲《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在本学期李士金老师的中国古代作品选课上,我们体会了一种独特的教学风格,李老师重视学生的实践与个人能力的提升,将目光聚焦于学生,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本学期我主要进行了两次PPT的展示。第一次是着重分析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并且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第一次展示时,我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李士金老师坚持因材施教,指导我课堂讲课的要点。第二次是与王羽承、夏韵秋同学合作的《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吸取了上一次的经验,尽量做到在原著的海洋中学习。在李士金老师的教导下,我感觉本学期我的课堂表达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会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坚持李老师所教给我们的方法,继续提升自己。(张雨纯0115110240)以前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觉得重要的无非是作者,文本背景,表达思想,写作手法等等。几乎都是应付考试的知识点。这一次的古代作品选课堂给我不一样的想法。阅读作品或是赏析作品,重点不再是要掌握硬性知识,而且去了解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了解古代人是怎样说话,怎样做事,怎样生活……而这些又是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生动形象的反映给现在的人。其次改变以往老师的“填鸭式”教学,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述,把书面的东西通俗的讲解给大家,利于接受。同时学生在进行查找资料和整理讲稿时也会大有收获。(薛若欣)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圣贤文化包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成果,这从《编次郑钦悦辨大同古铭论》这篇关于自然科学家的报告文学可见一斑。虽然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中国封建社会里的群体的意向或社会心理趋向对自然科学的轻视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此“书”乃为做官而读之“书”,是绝少自然科学的涵义的。唐人李吉甫所著《编次郑钦悦辨大同古铭论》,虽然带有种种玄幻的宿命色彩,但他在小说内容上的大胆创新的勇气是十分令人佩服的,题材的革新,是作家价值观念变化的结果。独特的眼光,远见卓识也就不言而明了。我们郑重地提出这是一篇朴质的自然的关于古代历法学家和数学家的报告文学,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历史的里程碑。十分遗憾,历史的迷雾已将它掩埋了千百年,人们很少一提它的真价值。因为物之于人,有遇不遇之分,时代的悲剧和民族的弱点都隐含其中。古代千百万衣冠楚楚的知识分子,成群结队地为“乌纱帽”而你争我夺、白头到老,不惜寒窗十年苦,皆为金榜题名时。有谁顾盼那寂寞的一角、冷清的一隅之地呢?本篇开首两位科学家的通信构成了小说的主体,茫茫稗海,弥足珍贵。 [4]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芮梦霞,李士金.空空道人评点《儒林外史》文化创意思想述论[J].北方文学,2017(10):68-69.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42-44页。

[4]李士金著《中国古代小说社会心理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84-85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次与王羽承夏韵秋合作演讲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rfb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