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初中才开始真正学英语。那时,就出现了严重的偏科。英语考试成绩不错,代表学校去参加过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还有奖金,虽然不多,但依然很开心。而数学成绩非常差。
学英语除了上课时间认真听讲,几乎没花什么其他时间。而数学等理科课程,花费了自己的许多精力。但不管多努力去学,依然没有什么起色。
高中的时候,也依然一样,就选择了文科,但还是有数学。虽然其他科目考试成绩不错,但数学分数一直很低,所以每次出成绩,都开心不起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高考。
所幸命运眷顾,高考数学超常发挥,难以置信,考了110+,没拖后腿。
高考后填报志愿。当时还是懵懵懂懂的,不知道选择一个专业会对我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家人,大家庭的人,也都没有这方面的概念。没有人要求我选择什么专业。
自己拿着学校发的填报志愿的材料,在法语和英语这两个专业徘徊。最后还是选择了自己熟悉的英语,对未知的、不确定的东西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尝试。后来本科选二外的时候,选了法语,算是一种弥补吧。
二、
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个老师介绍我去帮另一个大学的老师翻译一些材料。我过去之后,发现是一些高中生填报志愿的材料。
第一次发现有家长对自己孩子报考志愿这么上心。孩子在学校学习,抽不出时间。父母花时间,委托机构,去帮助孩子填报志愿。填报的是中外合作的大学,需要提交英文材料。
真是孤陋寡闻了,竟然是第一次才知道还有高考填报志愿的机构,也意识到填报志愿是一件多么慎重的事情。
晚上回去,坐在地铁上,真真切切地有那么些许害怕。想着自己那时填报志愿的时候,是多么简单,多么省心,多么不考虑将来。
但一切都过去了。自己那时候的状态,就那样选择了。记得还是做过一些努力的。家人打听到,可以去教育局找人问问。到了那个人办公室,有不少人在排队。轮到我时,报了自己的分数和意向的学校,问他可不可以。他回答说,可以,你这分数可以报那个学校。也不知道要问其他的什么,他不耐烦地说,好了,下一个。
自己还算明智的吧,感觉第一意向学校比较悬,因为刚好在往年录取分数边缘。就选择了录取分数稍低点的第二意向学校。后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报第一意向学校肯定得被刷下来。很庆幸自己也没有相信所谓的权威。
一旦到了被调剂的地步,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三、
自己填报的学校,是我那个分数能匹配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报的专业是自己选择的,是自己相对擅长的,学校所在的地域也是自己喜欢的。这样想来,似乎也没什么不对,也没有什么值得遗憾的。
但为什么一想到那时的自己,还是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自己那时的无知、心大,现在想想,只能感谢世界的温柔相待吧!
网友评论